中新網8月3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加州州長日前簽署法案,代表州政府正式為排華法案向華裔公開道歉,并承認華人在歷史上對加州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至此,加州華人在長達150年的時間內所遭受的各種不公正的種族歧視終于得以“沉冤昭雪”。而其意義,更被視作是為華裔今后在美國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邁出歷史性一步。昔日排華法案給華人帶來的影響更是多方面的,該報就舉了幾個因排華法案而導致移民離奇身份的故事。
排華法案的“前世今生”
“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于1882年由美國國會通過。19世紀中期因淘金熱引入大批中國移民后,在經濟和就業競爭加劇情況下,美國排華情緒發酵,批評“中國苦力”壓低薪資的勞工領袖卡尼(Dennis Kearney)、加州州長John Bigler以及加州“白人至上”種族主義團體是排華法案最大的推動者。
最初的排華法案為期10年,它禁止未經中國政府批準的華人移民來美。同時,在美華人只能持回美證重新入境,禁止華人歸化入籍,這幾乎剝奪在美華人男子娶妻成家的機會。排華法案后來幾經修訂,更趨嚴格,1888年的修訂更規定,不論華裔來自那個國家,只要是華裔,法案都適用。這次修訂案并禁止離境后的華人重新入境。
1902年,法案變成永久法案,要求每個華人必須辦理戶籍注冊,否則可遭遞解。1910年至1940年間,舊金山天使島是此間入境的5萬6113名華人入境的主要口岸,很多華人遭拘禁,有的被遣返。
20世紀初,排華法案陸續引發不少地方政府立法排斥華人,包括禁止華人買地、禁止華人與外族通婚等。
1943年,美國與中國連手抗日時,羅斯福總統終于簽法廢除排華法案,但大規模華人移民直到1965年以后才再次出現。同時,許多州繼續執行排華的地方法案,例如在加州,直到1948年才允許華人與白人通婚。許多州都有禁止華人買地的法律,后來陸續廢除。2008年,佛羅里達州成為最后一個從州法中刪除類似文字的州。
移民身分的離奇故事
當了爺爺的兒子
泛美中華會館秘書長黃金泉,20世紀40年代以“爺爺的兒子”身分赴美: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和火災使許多家庭的證件毀于一旦,災后政府允許移民重新申報家庭成員,長久以來因排華政策而沒有身份的華人,終于找到“合法”的移民途徑。不過那時移民局非常嚴格,入關問話包括家庭和家鄉的所有細節,甚至家中廁所情況也會問及,只有父子說法一致才能進關,很多人因申請與被申請人說法不符打道回府。
當時所有靠“買(身分)紙”赴美的人都要熟讀來自美國的“家書”,在飛機降落前銷毀,以避免被移民局抓到證據遣返。
黃金泉介紹說:我爺爺19世紀從廣東臺山來美,一直與家人相隔兩地。“身份紙”潮出現后,爺爺填寫了13個名額,父親、我和家中三位雙胞胎兄弟都作為“爺爺的兒子”來美,其余的八個名額,以每人100美元的價格出售,老家很多人爭相購買。
1949年踏上美國領土,我18歲,開始在洛杉磯9街和圣匹赭一帶的面廠當學徒,每周工作七天,每月80元,幾個人一個房間,大家都無房無車,到哪里都走路坐公交車,好在那時東西便宜,五美分可搭公交車五次,華人喜歡的豬腳、豬肝、雞腳都不用錢。那時華埠的土地25分一呎,但沒有華人買得起,大家都是兩手空空。
現在華人說“葉落生根”,過去是“葉落歸根”。華人在美國掙錢回家,因為老家窮,海外寄回的錢成了村人羨慕的對象。那時在臺山,很多有親人在美國的人家都筑起了炮樓、吊樓,為的就是防備賊人偷盜、打劫和綁架。一些華人也趁回家的時候待上兩年,回美就可以申報三個孩子的名額賺點錢。到今天,國內臺山人90萬,海外臺山人卻有150萬。
姐夫堂兄的兒子
羅省前中華會館主席趙尚賢,20世紀50年代以“姐夫堂兄的兒子”身份赴美:
趙尚賢介紹說:我最初從新會老家來美時登記名字為“湯英源”,那是我姐夫堂兄向移民局申報其兒子的名字。進入美國,當時我家人花了5000美元“買紙”,其中1000元給了香港辦理簽證的官員。
那時我剛15歲,身邊舉目無親,在舊金山趙家公所一個不到50平方呎的房子住了兩個月,開始在舊金山一家華人雜貨店打雜,每周休息半天,其余早六晚六每天工作12小時,每月只有100元。每月房租金65元,所剩無幾,家徒四壁。同樣的工作,日本人報酬200元。
半工半讀的生活根本無法高中畢業。20歲,我加入美國陸軍。50年代的美國,東方人仍被看做“異類”,美軍軍中更是充滿對東方人的歧視。盡管當時非常努力,還是經常無緣無故被關禁閉,華文翻譯過去的英文名字也經常被拿來取笑,甚至曾被懷疑是間諜經受特殊考驗。
不過四年美軍生活改變了我的一生。軍中服役后期,我娶妻成家,第一個孩子也在服役間降生,本人也最終經受嚴峻考驗從一名普通戰士晉升為班長,手下領導10名士兵。
二戰后滯港難民
羅省前中華會館主席譚汝熙,20世紀60年代以“難民紙”身份赴美:
譚汝熙介紹說:華人在二戰中參加作戰,成為華人移民戰后與美國政府討價還價的條件,肯尼迪總統最后簽署法令,允許戰后滯留在香港的華人以“難民”身份進入美國。我當時在香港工作,姐姐幫忙以難民紙申請來美,前后只用了一年出頭。
因為叔叔有生意,來美后很快就進入華埠舊街的雜貨店幫工,每月500元,比普通人工多將近一半。
和那個時期其它華人相比,我算幸運的,少吃很多苦。但那時很多華人也開始買車買房。在華埠的愛盼街一帶,一房公寓大約1萬元,花4萬2000元就買得兩套兩房兩浴的公寓,全新福特汽車只要3000元。后來我自己開了金鋪,晚上在姐夫的華埠金星戲院幫忙。華人身在海外,永遠都有一種危機感,永遠都得忙。
現在三個孩子一個是律師,兩個在洋人公司做保險和股票,日子愈來愈好。我和老伴仍住華埠,天天來金龍(酒家),與幾十年的老友聊天敘舊,心情很愉快。(楊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