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1日電 印尼《國際日報》近日刊載文章,針對在印尼發展華文教育所面臨的平民學校開辦問題,提出要有教無類才能普及華文教育。文章指出,華人華社精英應該在各地大中小城市開辦具有水平和具有規模的高收費的三語學校的同時,也要兼顧普及教育的有教無類的平民學校的開拓和發展,這才是達到發展華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文章摘錄如下:
如果我們要更深一層談及如何發展華文教育的事,就不能不談及怎樣去開展國民普及教育帶動發展華文教育的問題了。“發展”,就是“開拓”,“開拓” 與“普及”和“有教無類”是分不開。今天,(印尼)各地開辦的高水平的三語學校,一來新生入學需繳高達五百萬到一千萬的入學登記費,每月學費50萬到一百萬;二來“洛陽紙貴”,買書本也要幾十萬,買校服也算上百萬。試問,有幾家能擔得起?又哪來的“發展”?我們還會有“近憂遠慮“,“華夏文化”是不是會再遭斷層。
要是各地的華人華社站得高,看得遠,一些華人社會精英高聲疾呼,帶動社群,出錢出力,開辦一所帶義務性質的平民學校,起步收容200到300個學生,從學前教育到小學辦起,如有100個地區開頭辦起,就會制造二到三萬個家長收入有限的其子女已達學齡的就學機會了。(印尼)全國有37個省,如果每個省在各地區能開辦50間,就能發展到上千間的平民學校,就會有上50萬學生得到普及教育的機會,而帶動華文教育的開拓,才能達到發展華文教育的目的。
發展普及教育,帶動發展華文教育,從長遠利益打算,好處多多。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這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說明了教育的重要,得不到教育機會的人,就沒有德行,人一沒有德行,社會哪來的安定和諧,世界哪來的和平大同。
在這里,不得不提巴厘海南同鄉會主辦的平民學校。這間初辦僅是實行雙語(漢語和印尼文)的學校,三年來,從10多名學生發展到今天已爆滿260名,現已辦成三語國民學校。學生入學金,學費全免,只付書筆錢和校服,還有校車保送,得到了當地教育局的支持和贊揚。發起人是該會館的主席龐廷國,是當地華社有聲望的企業家之一。他曾對筆者說:“我們的祖輩一來到印尼各地,落地生根,要先做的事有三件,一是從村落到城市大開辦學堂,人人受教育;二是建祖廟,不忘祖,不忘根;三是開墾開荒,繁榮當地”。
在今天,我們華人華社精英應該在各地大中小城市開辦具有水平和具有規模的高收費的三語學校的同時,也要兼顧普及教育的有教無類的平民學校的開拓和發展,這才是達到發展華文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最高的最有遠見的戰略決策。(小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