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8月11日電 據(jù)日本僑報報道,8月8日,東京藝術劇場的大會議室里,座無虛席。臺上,一位青年在朗誦茅盾的《白楊禮贊》,聲情并茂,純正的漢語普通話堪比中國播音員,令臺下不時發(fā)出陣陣贊嘆。后來才知道,這位青年其實是日本人,名叫青木隆浩。
令日本人大為羨慕的,就是青木隆浩的發(fā)音。不久前,朝日新聞社國際部記者金成隆一和日本僑報記者聊天時說,雖然很想學漢語,但是有四聲。記者還記得金成君在說到四聲時一邊搖頭的困惑表情。
事實上,日本朋友雖然大多能說幾句漢語,但能說得字正腔圓的,卻鳳毛麟角。
發(fā)音為什么會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呢?這就得說說日語本身的特點了。
日語的基本發(fā)音為五十音。這五十音簡單易記,但是天生的缺陷,就是在表達外國語發(fā)音時,很難精準。不單是漢語,日本朋友學英語,對發(fā)音也是犯難。即使是在電視廣告中,出現(xiàn)說英語的鏡頭時,其發(fā)音難說純正。
因此,如果能有一個地方,幫助矯正發(fā)音,則是日本朋友夢寐以求的。
在某種程度上,漢語角就是提供了這樣一種服務。事實上,青木隆浩也是漢語角的熱情參與者。就是在不斷地和中國人的交流中,才把漢語發(fā)音練到那樣的境界。
而且,與正規(guī)的漢語教室不同,漢語角不需要交學費,遲到早退自由,組織形式輕松活潑,對于有志于漢語學習的日本朋友來說,廣泛地跟中國朋友接觸,用漢語談論各種話題,不斷地矯正發(fā)音,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此外,漢語角的中國朋友很多是在日的留學生。這個群體年輕,大方,有朝氣。日本人雖然以拘謹聞名,其實是非常羨慕朝氣蓬勃,干勁十足的人。或許,在漢語角,和年輕的中國朋友聊上一聊,也會覺得自己年輕了幾歲。
明治維新前,日本有像中國一樣的考試,要學四書五經(jīng),還要學史記。中國文化可以說是從根子上影響了日本,學習漢語是當時日本上流社會的時髦。而近代史上,強弱換位,戰(zhàn)后以三十年經(jīng)濟奇跡矚目世界的日本,變得內(nèi)向,不太愿意與外界交流。而改革開放后以經(jīng)濟奇跡崛起的中國,卻令日本不能不關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某種意義上說,漢語和漢語角在日本的風行,也是中國文化在世界復興的一個標志。(鄧國輝)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海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