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重慶申基索菲特酒店舉行儀式,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軌道。圖為協議簽署完畢后,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握手祝賀。 中新社發 郭晉嘉 攝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一紙承載兩岸同胞期待,款款凝聚中華繁榮愿景。臺海兩岸近日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僅開辟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大合作大交流的“通商時代”,也啟開了兩岸中國人攜手提升中華民族國際競爭力的“共贏時刻”。這是該報編輯部近日電話調查采訪100名旅日華僑華人,獲得的“絕對共識”。
在調查中,99%的受訪者認為,兩岸經合協議彼此照顧,為民興利,共享兩岸和平紅利,符合兩岸同胞求和平求發展、希望互利雙贏的真切意愿,必將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理解。97%的受訪者認同“ECFA受得住現實的挑戰,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指出ECFA并非單純經濟協議,而是源于兩岸共同的血脈之親、同胞之情和民族之愛,超越一般的生意伙伴和單純的利益交換,著眼提高兩岸國際競爭力,追尋中華振興,全球華僑華人樂觀“大中華經濟”發展前景。
盡快落實,共享互惠繁榮新時代
從臺灣到日本留學后如今在日本企業就職的李希賢說,兩岸經合一簽就上網,文本內容高度透明,并沒什么“玄機”可言,目的指向兩岸互惠互利,造福民眾。相對來說,臺灣方面受益面尤多,十多個敏感產業將爭得十年以上調適期。這個協議目前在臺灣履行“法定審議程序”,民進黨團吵吵嚷嚷,爭議不休,糾纏不清。李先生直言 “有人如果連這樣的利好事情都看不清?那是睜眼說瞎話,揣著明白裝糊涂,別有用心。”大多數受訪者也表達同樣的心情,希望臺灣相關方面趨利避害,實務審視,盡快落實ECFA,讓兩岸業界和民眾早日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訪問學者王健說,如果以日本的角度看,兩岸經合協議正當其時,既有歷史高度,突出兩岸特色,體現了兩岸同胞之情,以民為本,互利雙贏;同時又順應了時代潮流,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格局,雙方有意識同舟共濟,攜手應對。因此,對ECFA不應有題意之外的過分解讀,它就是一個兩岸經濟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是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競爭力而邁出的關鍵性一步。整體而言,ECFA簽訂意味著兩岸步入“大通商時代”和“互惠繁榮”新時代,為民興利、互利多贏,指日可期。
為民興利,應對新一輪經濟競爭
中國光彩事業日本促進會會長姜維說:經合協議實際上擘畫臺灣經濟未來。臺灣執政團隊一直稱簽ECFA是“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臺灣競爭力”。從協議內容看,的的確確,有利臺灣更好國際化、避免邊緣化的危險。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已進入新一輪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產業調整快速深刻。臺灣正在積極采取措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大陸今年預期會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大陸市場巨大。兩岸攜手“經濟高度合作”,力促產業轉型升級,必將帶動另一波臺灣經濟成長。有專家估計,今后幾年臺灣經濟增速邁向8%,可望實現臺灣經濟“第二次騰飛”。而臺灣民眾和企業將是最大的獲益者。
貿易人士彭萍特別談到,兩岸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攜手互助、共度難關的歷練,認為這啟示并證明了兩岸業界合作共榮的重要性和現實迫切性。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經濟競爭和科技革命開打。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也不可逆轉。對兩岸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攜手共同應對。簽訂ECFA有助于優化整合兩岸經濟資源,積極轉變各自的發展方式,力爭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這一點使經受了“衰退十年”的日本經濟界非常羨慕,也等待分享其利。有日本學者形容ECFA是臺灣經濟的“維他命”,其實最核心的利好是兩岸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國際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中華一家,善意推升民族競爭力
中國留學生袁暢對臺灣綠營勢力阻擾經合協議的情況非常氣憤,他說,全世界都看到,這是一份雙方互諒互讓、充分示范善意的協議,特別是大陸方面莊嚴承諾“讓利惠民”,并說到做到,何來“侵臺吞臺”、“政治圖謀”?大陸與香港、澳門的經貿安排(CEPA)也具有“單邊讓利”的特性。港澳地區實踐數年,經濟復蘇,民生穩定,從來沒有聽說大陸因此要求政治回報,因為是“一家人親兄弟”。大陸同樣“讓利”臺灣,就像一家長兄關照弟妹一樣完全正常。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大陸經濟搞好了,對臺灣有利,臺灣經濟搞好了,對大陸也有利。CEPA著眼于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提高中華民族經濟競爭力,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原動力。
在接受《日本新華僑報》采訪中,絕大多數華僑華人表示,ECFA承載著不僅是兩岸同胞的期許,也體現了是“兩岸一家人”的核心涵義,匯聚著全球華僑華人的“中華心、民族情”。相信這份沉甸甸的善意一定會得到廣大臺灣民眾的理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完全有智慧和能力抓住CEPA機遇,趁勢而上,突破難點,開創中華振興新局。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海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