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日前刊文認為,將金門和廈門的“八二三炮戰”遺址等捆綁起來,以“廈金和平公園”名義,由大陸方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倘能成功,就能彰顯中國人民為爭取區域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征,也有利于遏止“文化臺獨”。
文章摘編如下:
在第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上,金門縣長李沃士提出了為閩南文化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構想。他說,廈門、漳州、泉州、金門同為閩南重鎮,兩岸共同合作連手為閩南文化申遺,兩岸將實現雙贏。
金門文化、宗族團體也認為泉州作為金門的“母鄉”,在方言腔調、常民生活、風俗習慣、建筑聚落與價值觀都廣泛影響金門,兩岸若采取文化區域概念攜手合作,確實是可行的方向。據悉,金門縣府已由縣文化局就合作事宜擬定具體構想,將在呈報臺當局核備后,指定專門小組與大陸方面文化局接洽。
李沃士在這里使用了籠統的“申請世界遺產”一詞,但卻是語焉不詳,究竟是甚么樣的遺產?按照他所列舉的內容來看,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倘按此途徑能成功申遺的機會不是沒有,但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在中華文化領域中確是具有獨特色彩的閩南文化,在全世界五彩繽紛的各色民族語言和文化面前,卻又顯得不具優勢。
因為其一使用閩南語言的人很多,估計有幾千萬人;其二是閩南文化并沒有瀕于消亡,而是隨著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之后,促使閩南文化更為活躍發達,連大陸的一些官員在面對臺灣來客講話時,也是首先來個閩南語“大家好”。這與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條件之一——瀕于消亡和很少人使用,似是有頗大距離。
倘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則似乎是文不對頭。因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物質性的、有形的對象,如遺址、建筑物等。至于李沃士所列舉的方言腔調、常民生活、風俗習慣、語言、戲曲等,都是屬于非物質性的。
不過,無論如何,李沃土提出了由兩岸攜手以廈門、漳州、泉州、金門的文化特色聯合申遺的設想,折射出李沃士及金門同胞對于故土(包括其出生、生活的金門和其祖居地漳泉二州)的深摯眷愛。既然如此,也既然金門縣政府和民眾對申請世遺那么迫切,就不如改個題目,將廈門、金門兩島“八二三炮戰”的遺跡,以“廈金和平公園”的主題進行申遺。由于“和平”概念迎合身為西方人的評委的心理狀態,應是較為容易成功的。
廈門和金門對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但在現今,被喻為“世界最長酒店”的國際會展酒店,廣迎世界各地嘉賓,臺灣同胞更是酒店的主要客人。連續兩屆的“海峽論壇”和連續三屆的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就是在此舉行。
每年春節和中秋節晚上,廈門和金門隔海綻放的焰火,取代了當年的炮火。寬敞美麗的環島路,貫穿了昔日炮火連天的廈門島東部。現在,昔日的戰爭遺址已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在金門島上,同樣也有許多戰爭遺址。
猶為有意義的是,將金門島在戰爭對峙與冷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軍事空間、戰地景觀、戰地工事、戰事紀念物,和對岸廈門的炮戰遺址等捆綁起來,以“廈金和平公園”的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中心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倘能成功,也是彰顯了中國人民為爭取區域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征,對于保護世界和平及區域穩定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
這是化劍為犁的生動典例,除了是具有“文化遺產”的本身意義之外,還具有“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及“和平發展”的政治主題,符合老外評委們的思路習慣。而由中央政府出面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機會較高。
倘能成功,就不但可滿足到臺灣民眾“參與國際事務”的意愿,而且也將在臺灣民眾的心中產生“臺灣是中國一部份”、“臺灣走向世界只有由中國大陸出面才可成功”的意識,有利于遏止“文化臺獨”。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