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國會召開民主黨緊急兩院議員總會,正式宣布辭職。(資料照片)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中新網6月3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3日刊出社論《鳩山栽在他自設的陷阱里》。社論說,由于鳩山去年大選時承諾會將沖繩美軍基地遷移,如今卻違諾,明顯是受制于美國壓力,對民族自尊心強的日本民眾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因此,鳩山被迫去職可說是掉入自設陷阱。鳩山承認他失敗,鳩山失敗顯示日本政治文化與生態結構已到了需要全面改造的地步。
文章摘編如下:
消息傳來,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已在國內經濟持續不振以及美國普天間基地遷移案的內外交迫中下臺。這項變局相當突兀,但并不特別使人感到意外。
鳩山上任后就面對如何提振經濟的難題,對于普天間基地遷移更是空前的挑戰,鳩山雖然成功地向日本人民證明現在的經濟發展有其局限,但是他并沒有為日本人民帶來改革的福音。普天間基地遷移陷入僵局時,鳩山便面臨不斷升高的人民期望、面臨“軍事自主運動”不可阻遏的沖擊,也面臨黨內政治資源分配的權力斗爭。
在這樣的遞變中,潛在的執政黨內矛盾爆發開來,原來被強力箝制的“反美軍基地情結”紛紛浮上臺面,這一切都非鳩山憑其改革的信念與熱忱所能解決的。當反改革勢力上漲到某一個程度時,或者當保守的強硬派人士獲得反撲的機會時,鳩山也難逃被撤換的命運。
戰后的日本人被人稱為“經濟動物”,而日本政府及其領導人也一再聲稱無意成為一個政治強國。即使對地緣上最有密切關聯的亞太地區,在一切官方政策宣示和談話中也只談地區的和平與安定,幾乎都絕口不提及地區內各國“內政”的高政治問題,至于美軍基地等自然更不會高調提及。
當然,日本的世界角色的轉變,相信應不是日本方面主動提出的,主要大概是順應美國方面的要求壓力而同意的。情形大致是這樣:二次大戰后東西對立出現,西歐和日本因戰爭損害未復元,美國必須、也唯有美國才有力量負起全球性的安全維護責任。這項責任因為美國帶來空前未有的政治威望,卻也同時形成為經濟上的重大負擔。嗣后西歐和日本復興有成,美國則仍為國防和海外駐軍、用兵等軍事支出所困,因此要求盟國分擔防務和國際責任便日益成為美國對西歐和日本的一項壓力,而美軍駐扎沖繩普天間便是在這樣背景的產物。
就表面上看,這次鳩山之所以違諾允許美軍繼續駐扎沖繩,日本似乎是在分擔世界責任上作了讓步;但是令人懷疑的是,日本的這項讓步可能只是一項交換手法,以和緩在平衡日本在日美雙邊經貿關系上對美讓步太少的實況。
由于鳩山去年8月大選時承諾會將沖繩美軍基地遷移,如今卻違諾,明顯是受制于美國壓力,對民族自尊心強的日本民眾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其實鳩山一開始就不應主動碰觸沖繩美軍基地問題,這倒不是懷疑日本的分擔承諾自始只是有意敷衍,而是在于日本一旦跨越純經貿活動可能會遭遇到頓挫而使得它不愿盡力推行。因此,鳩山被迫去職可以說是掉入他自己設置的陷阱里。
此次鳩山下臺還凸顯了另外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所謂“三邊”關系問題。雖然政經等共同性具有結合作用力量,但在實際的經貿關系上,三者間則是競爭多、合作少。當先前的共同外敵蘇聯消失不復存在后,三者間彼此的經貿競爭便可能因缺乏政治利害考慮的制約力量而令摩擦和沖突升高。回頭看過去20年來的發展,情況正是如此。
鳩山昨天語帶哽咽地承認他失敗了,鳩山失敗顯示日本的政治文化與生態結構已到了需要全面改造的地步,而改造政治文化的根本之圖,則是先要改革日本國民的意識與社會文化,讓日本國民從一個無法全然自立的民族性,成長為能夠獨立自主;否則,繼位者可能也是另一個“短命首相”。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專題:日本首相鳩山辭職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