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8日刊出文章《中國崛起的煩惱》說,西方的“中國強硬論”站不住腳,這恐怕還是中國快速崛起引發的外部反應綜合癥。但凡崛起的大國都可能遇到“成長的煩惱”。對于快速崛起的中國而言,這種煩惱不僅體現在要處理各種國內問題,還體現在要時刻關注國際社會對中國一言一行的反應和感受。
文章摘編如下:
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外交政策發生轉變的議論增多,認為隨著國際影響力的上升,中國對外越來越“強硬”,正在逐步放棄原有的“韜光養晦”戰略。
這一論調主要依據是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奧巴馬會見達賴、對臺軍售、人民幣匯率等一系列事件中做出了超乎以前的反應。
但筆者認為,從這一系列事件中看出的不是中國的強硬和外交的轉變,而是西方對中國快速崛起的擔憂和失落感。
“中國強硬論”站不住腳
先從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來看。會議上,中國堅持《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并沒有提出新的要求,相反是美歐力圖否定原有的談判框架,準備另起爐灶。因此,在此次會議上,與其說是中國態度強硬,還不如說是西方出爾反爾。
再看奧巴馬會見達賴。中國政府的確做出了強烈表態,但僅僅是外交表態。而事實上,美國歷屆總統會見達賴后,中方都做過強烈表態。因此,單從這點看不出中國態度有何根本改變。
再看美國對臺軍售。美國一些學者認為,以前美國也經常對臺軍售,中方反應相對較平淡,這次反應如此強烈出乎預料。但這點是立不住腳的。美國從頒布《與臺灣關系法》以來,共進行了50多次對臺軍售,但多數都是幾億美元甚至只有幾千萬美元,數額都相對較小。而且因為對臺軍售,中美關系在過去30多年出現幾次波折。
與2001年美對臺軍售以及隨后發生的南海撞擊事件,中國國內出現的強烈浪潮相比,此次中國對美反應很難說是強硬。
再來看人民幣匯率事件。美國一些媒體認為,以前美國提出匯率問題,中方都會做出讓步妥協,但這次卻立場堅決。其實,每年美國國會都會提出人民幣匯率問題,但美國財政部在4月份報告中都沒有把中國定性為“匯率操縱國”。而今年,美國國內炒作得很熱,財政部也首次出現了推遲而不是否定國會的要求。因此,在匯率問題上強硬或者說態度變化的應該是美國尤其是美政府,而不是中國。
中國崛起的綜合反應癥
凡此種種,很難看出中國日趨強硬了,更看不出外交政策發生了較大調整。但為何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卻認為中國日漸變得強硬呢?這恐怕還是中國快速崛起引發的外部反應綜合癥。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崛起態勢更趨明顯,而西方卻顯得死氣沉沉,舊有的優勢和自尊在一點點喪失,心理有種失落感,因而總愛遷怒于人。而崛起中的中國,不管如何努力證明自己的政策沒有變化,還是難免成為遷怒的目標!皹浯笳酗L”可能是崛起中國容易成為指責對象的一個形象說法。
實際上,在中國崛起進程中,西方始終存在著一股質疑、嫉妒甚至防范遏制的聲音,因而在不同時期分別出現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各種論調。
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西方一些人又開始出現崛起的中國會向何處走的擔憂。而國際社會也更加更關注崛起的中國會如何發揮其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因而,中國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國際社會放在聚光燈下放大來解讀。
“強大的中國”與“弱小的中國”影響力是不同的,其一言一行所引起的關注度和產生的沖擊度也是不同的。如同個人一樣,名人的一言一行會引起廣泛關注甚至肆意炒作,而普通人的言行很少會有人關注。
因此,對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而言,同樣的話、同樣的行動可能去年沒有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應,但今年就會引起輿論炒作。這就是中國崛起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反應綜合癥。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中國自身感到其言論和行動并沒有發生變化,而西方卻感到中國“越來越強硬”、“越來越傲慢”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但凡崛起的大國都可能遇到“成長的煩惱”。對于快速崛起的中國而言,這種煩惱不僅體現在要處理日益復雜的各種國內問題,還體現在要時刻關注國際社會對中國一言一行的反應和感受。從辯證法角度看,處在快速崛起進程中的中國不斷調整自身的言行舉止反而可能會讓國際社會覺得對外政策沒有變。(韋弦 北京國際問題學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