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25天,世博場館已進入竣工高峰期。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中新網4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8日刊出署名文章《“世博中國時間”蘊涵歷史契機》。文章說,“世博契機”不僅是對中國官民的一場重大考驗,也是促進經濟轉型一次有聲有色的總動員。它的意義遠不在于拉動經濟,而在于能否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某些程度上說,中國更期待世博能扮演引領世界經濟走向未來之路的重要角色。
文章摘編如下:
上海世博會進入最后沖刺,世界再度進入“中國時間”。搭建史上最大的世博舞臺,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從中國領導層相繼視察世博園區的信息看,官方對世博的定位也很清晰: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在中國舉辦的又一場全球矚目的盛會;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中,中國將迎來舉世矚目的世博盛會。
這些政策信號表明,中國政府將上海世博等同北京奧運,以奧運思維運作世博,從而復制北京奧運成功;同時對世博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經濟轉型寄予厚望。這就注定上海世博會的“不一般的精彩”和“不尋常的使命”。
舉辦“后危機時代”背景下的世博會,對中國來說其實是創新的實踐和全新的事業。鑒于北京奧運的巨大成功,上海世博移植“奧運經驗”也是情理之中,中國期望上海世博如同北京奧運一樣,以“三個展示”定調政治訴求,即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展示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展示中國為實現小康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以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夢想”,激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超級追求“平安世博”,呈現社會文明祥和氛圍;以“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的氣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與北京奧運不同的是,上海世博會面臨的國際政治壓力要小一些,是一場相對自由的多文化對話,但在全球經濟危機尚未結束和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更希望上海世博會通過人類先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促進世界經濟全面復蘇。中國以往經濟發展模式已顯示可持續性較差的特質,政府決策加快經濟轉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前不久考察世博園區發令,希望實踐園區低碳排放和生態和諧,希望上海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這是否蘊含著中國欲借重世博助推上海轉型起飛、示范引領全國,進而把世博作為著眼于未來全球競爭的“出發站”?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是一次17天的“中國力量”集中爆炸,那么上海世博會是一次演繹184天的“中國樂章”舒緩鳴奏,是世界與中國全方位、零距離的對接、對話和對表,更重要是尋找全球化方位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而匯集世界最新理念的各國發展成果正是中國經濟轉型最寶貴的財富,推助可持續性發展急需借鑒的案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實踐則為中國嚴峻的“城市病”送來最佳處方。這些正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看點,也是重要期待。也許正因為如此,據悉,將先后有3萬多名中外記者趕集上海采訪報道,創歷屆世博之最。
可以說,“世博契機”不僅是對中國政府能力和國民素質一場重大考驗,也是促進經濟轉型一次有聲有色的總動員。它的意義遠不在于拉動經濟,而在于能否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在某些程度上說,中國更期待世博會能夠扮演引領世界經濟走向未來之路的重要角色,辦好一屆“在危機中看到希望”的世博會,提振信心、凝聚人心。(吳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