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7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7日刊出文章《大陸智庫為兩岸建立溝通平臺》。文章介紹了大陸涉臺智庫的情況,認為這些智庫為兩岸建立溝通平臺。
文章摘編如下:
馬英九上臺倡行融冰政策后,兩岸學界與智庫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十四日,大陸學界組團參與臺灣太平洋基金會舉辦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兩岸都將這次接觸視為首次在會議桌上初探歧見的機會,也希望借此向對方傳達政策立意與態度。打造兩岸擴及政、經,軍界的溝通平臺,太平洋基金會意外地成為關鍵推手。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邀請學者多是在臺灣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來自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臺灣研究所等涉臺咨詢智庫。這些智庫有多受倚重?除此之外,又有哪些智庫也在政策咨詢決策圈里?
坐落于政治中心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體系最為完備,實際上已成為中國最大最完整、也最受倚重的綜合型智庫研究機構,齊聚學者皆一時之選,無論內政、或兩岸國際議題,中國社科院的發言都和國策走向都有著緊密的聯系。
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在一九八五年九月,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核定成立,下設臺灣研究所,臺灣研究所內設臺灣政治研究室、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對外關系研究室、綜合研究室、臺灣人物研究室等五個研究機構。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作為全中國最權威的單位,所長余克禮的分量自然不輕,歷來在兩岸空間的擘畫或拓展、兩岸關系的相互定位、兩岸政治談判等方面,余克禮都是其中重要的樞紐。
余克禮是湖北人,一口鼻音濃重的鄉音,過往在公開場合對“臺獨”疾言厲色,不留余地,但撇開立場的歧異,余克禮在朋友眼中是個真誠、好惡分明的直腸子,當過兵,農村起家的海派性格。讓許多私底下接觸的人都有不錯的印象。
在政治方面,除了中國社科院,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定位為綜合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也是對臺研究的重要單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前身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于一九八O年成立,二OO三年更名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設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
現代國關院專長領域為國際事務,但論及國際關系就必然涉及臺灣問題、政治正確原則下,避免將對臺問題“升格”為國與國問題,現代國關院針對臺灣問題另辟一“涉臺事務研究中心”,主管涉臺事務的為副院長陶堅,該中心主任為牛新春。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設立于一九六O年,雖然隸屬上海市委市政府,但由于涉外事務系屬于北京的外交部與黨的外辦所主導,故其所做的報告也送交外交部與國臺辦等機構,主要研究議題為國際政治、對外關系,頗獲當局賞識,除了早已晉身中國十大智庫之列,數年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更被評比為世界十大智庫之一(中國唯一獲選)。相較北京,上海普遍被認為較具有國際觀,強調務實,并多元開放,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更被認為執其龍頭。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研究美國問題起家。當年楊父取名時,為兔年出生的楊潔勉“加力”,希望柔弱的兔子能有一番作為。
事后看來,這力氣還是加對了。楊潔勉做事嚴謹,有“早七晚七”的稱號,每天早晨七點準時上班,晚上七點準時下班,終年從不遲到;目前國際院已經搬了新家,規模較以前更為龐大,所有研究人員也應楊潔勉要求全數、全天候戴上識別證,忘記的人還要繳交一百元人民幣的罰款。
基于外交智庫不設臺灣研究一貫的政治理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下設臺港澳研究所,將臺灣置于港澳同等地位,但主要重點放在國際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臺港澳研究所所長是嚴安林,原本是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南京大學臺灣研究博士,是中國大陸極少數擁有臺灣研究博士學位的學者,也是當年汪道涵親自挑選的涉臺研究人才。
嚴安林對臺灣政策及選舉都有深入研究,在大陸學界屬于開明鴿派,但陳水扁掌政臺灣期間,嚴安林矢言絕不踏上民進黨“執政”的臺灣一步,直到馬英九上臺,嚴安林才踏上臺灣土地,前往臺灣進行交流。
上海臺灣研究所成立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是大陸對臺的重點智庫之一,由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一手催生,汪道涵自此長期擔任高級顧問,直到去世。
上海臺灣研究所現任所長為俞新天(俞新天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轉任,楊潔勉即接替俞新天為所長),副所長為章念馳、李雷鳴、倪永杰。章念馳主要重點放在東亞所,而李雷鳴則是上海臺辦副主任兼任研究室主任,故日常業務工作則由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負責,所內設有政治研究室、兩岸關系研究室、經濟研究室,法律研究室、資料室及綜合室,經費由上海市政府統一撥款。
上海臺灣研究所長于臺灣選舉民調的整理、分析,并積極與民進黨接觸,建立溝通管道,這也是重要任務之一。
上海東亞研究所成立于一九九五年,是一專門研究東亞問題的民間學術機關,雖說如此,研究重點卻在于臺港澳問題,并更盡一步擴及中美日關系。上海東亞所經費自籌,相較大陸其它智庫較為自主。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章念馳,是學問家章太炎的孫子。章念馳學歷史,主張以歷史史觀,以長線的發展角度看待兩岸對話等“歷史的必然”問題,當年曾是汪道涵相當倚重的左右手。
和上海東亞所的民間特色相比,由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主持的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隸屬于國臺辦研究局的一部分。
政治議題之外,兩岸的經濟議題由學院派當道,強調理論與實務兼備。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于一九九九年三月,由清華大學校務會議正式決定成立,以臺灣經濟、兩岸經濟關系和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為研究重點,期望為兩岸企業和研究部門提供信息服務,下設臺灣經濟和兩岸經濟關系研究室、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室等三個研究部門,并特別著重培養經濟相關的專業人才。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是全大陸和臺商關系最好、最能夠得到臺商認可和信任的對臺研究單位。所長劉震濤曾在國臺辦擔任經濟局長長達十年,這十年間剛好是全球企業裹足不前,臺商一馬當先登陸的艱苦十年,在臺商篳路藍縷開疆拓土之時。劉震濤專責輔導臺商創業,并參予起草《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訂立制度,和許多臺商建立起感情。時至今日,和臺灣各大企業,諸如臺塑,鴻海、仁寶、富邦、國泰都還有緊密互動。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前身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于一九八零年七月九日,是全中國最早成立的臺灣研究學術機構;二零零四年二月十九日改制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下設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政治研究室、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室。廈門大學身為重點大學之一,加上廈門和臺灣距離短,文化相近,使其臺灣研究院在對臺政治、文化、歷史的研究上,享負盛名,相較于大陸各大臺灣研究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可以說是全大陸唯一通曉閩南語的研究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