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日電 臺灣《聯合報》1日刊出社論說,島內對于馬英九與蔡英文的“雙英會”究竟以“辯論”還是“討論”方式為宜,出現歧見。若能以“治政對話”為目標,即可既有辯論,又有討論。
文章摘編如下:
“雙英會”究竟以“辯論”還是“討論”的方式為宜,出現歧見。我們認為:若能以“治政對話”為目標,即可既有辯論,又有討論。
昨日本報專欄文章指出,所謂“辯論”,似是指當局領導人政見辯論會那種方式,申論六分鐘、答復四五個問題各三分鐘、結論六分鐘;此種方式,形式束縛較大,因此較能制造針鋒相對的戲劇性效果,但其缺憾則是常以“戰術”表現為能事,對“戰略”的探討則不易深入。這種方式其實是“政治擂臺”,適用于競選場合的捉對角力;但未必是此次“雙英會”的最佳形式。
不宜用“打擂臺”的心態來看“雙英會”。無論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這個議題而論,或以馬英九及蔡英文兩人的人格特質而言,民眾皆有權利期待二人進行一場有別于“辯論擂臺”的“治政對話”。
先談“雙英”的人格特質。馬英九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蔡英文是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二人皆有教授資格,從政后仍有“馬教授”與“蔡教授”的稱號;以二人的資質,去復制一場“辯論擂臺”應非難事,卻是完全糟蹋了二人可能進行深入對話的才具。若采“治政對話”的方式進行,二人可較不受“辯論擂臺”的形式束縛,雙方皆可卸下“三分鐘內撂倒你”的戰術壓力,始有可能出現理性辯析的寬闊空間。
再者,ECFA這個議題,也不宜采用“辯論擂臺”的形式。ECFA是一個既深又廣的重大政策議題。其中一大主題是:為何要簽訂ECFA?牽涉到島內最高法令戰略的問題;又涉及全球化經濟戰略的問題。另一大主題是:如何簽訂ECFA?包括防衛機制、早收清單、中小企業及農業的保護,等等。也就是說,“雙英會”僅就“是否簽訂ECFA”或“如何簽訂ECFA”二大主題,即須詳加析論。若是根本反對簽ECFA,即不必談“如何簽”,那么“辯論”也沒有用;反之,若是要談“如何簽”,則“辯論”亦無須排斥“討論”。
其實,臺灣政治的死結,就是“朝野”藍綠陣營沒有開誠布公的“對話”,而只有相互辱罵,甚至相互詛咒。然而,臺灣理當進行“朝野對話”的政治議題,又何止ECFA而已?諸如身份認同、兩岸問題、族群關系、因應全球化、經貿政策、社會安全機制等等,無一不需“朝野”高層“坐下來好好談”,為社會大計和民生尋找出路。但是,“朝野”兩方卻始終以“沖突”為操作手法,有些政客更以撕裂為能事;可悲的是,因為“朝野”兩黨拒絕“對話”,進而使全體民眾受到藍綠分別挾持,非但不能“對話”,甚至亦不知應當“對話”。
如前所述,以馬、蔡二人的人格特質,大可不必復制等而下之的“政治擂臺”,其實可以開創一場“治政對話”的典范。再以ECFA這個議題的廣深而言,可謂覆蓋了自島內最高法令戰略至基層民生的所有層面,“雙英”若能借此把方方面面談清楚,即不啻是臺灣一次刨根挖底、伐毛洗髓的深思猛省。
馬、蔡二人的人格特質有“對話”的條件,ECFA又是一個適合“對話”的題材;“雙英”其實不必演出一場“斗雞式”的辯論,期待他們為民眾推出一場有既有辯論、也有討論的“治政對話”,難道竟是天方夜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