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1日刊出社論《“讓利”長遠來看對兩岸都有利》。社論說,日前,溫家寶宣示對臺灣“讓利”的基本立場。這樣務實善意政策路線如果能落實到兩岸交流的各個層面,可望帶來良性而深遠的影響。
文章摘編如下:
盡管之前經過了軍售波折,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并未受到影響;日前,溫家寶更在人大宣示對臺灣“讓利”的基本立場。這樣務實善意政策路線如果能落實到兩岸交流的各個層面,可望帶來良性而深遠的影響。
大陸領導人認為兩岸的一些分歧乃是一種兄弟之爭,即使意見不同、立場互異,仍然斷絕不了血緣之系、家族之情。而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談判過程中,大陸愿意以“讓利”來表達善意與誠意。
其實這也正回應了許多臺灣民眾的疑慮,把大陸和臺灣比一比,無論就幅員、人口、市場、經濟規模、在世界的地位等各方面,雙方大小懸殊。尤其兩岸曾經對立數十年,才剛剛重新啟動的交流合作,效應還沒有足夠的時間發酵擴大,因此長久的心結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打開。這也是為什么臺當局說破了嘴,還是有基層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感“疑懼”。現在大陸領導人既已明確表達愿意對臺“讓利”,到底會落實成哪些具體動作,將是臺灣民眾拭目以待。
兩岸的協商,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協商;即使是只涉及經貿投資事務的“ECFA”,也不僅僅是為經貿而經貿的協議,開放哪些項目、內容如何固然是重點,借著談判與簽署協議,彼此向對方及各自內部做出政治宣示,并替未來進一步的發展作鋪陳則更是重要。
現在兩岸的意見仍在整合中,如果希望依規劃進度在五月完成協商,六月海協海基兩會領導人商談進行簽署,顯然需要加緊協商,臺灣內部也必須努力溝通獲致共識。協議是雙方態度的代言者,因此對大陸來說,最重要的課題是到底要借著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向臺灣傳達什么樣的訊息。
兩岸為什么應該化干戈為玉帛?因為沖突不僅會直接重創雙方,也將損害下一代和平相處攜手共榮的機會。為什么需要簽署“ECFA”?因為它是一個廣泛經貿合作的基礎,有希望為臺灣帶來更多繁榮機會,也讓兩岸進入一個更密集交流合作的新階段。
當然,有些產業可能受到沖擊,但大陸既然已是全球一個如此重要的經濟力量,臺灣有機會建立比別人更優惠的合作關系,沒有理由不去抓住這個機會。有人擔心臺灣被實質吸納,但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只要找到利基與獨特位置,就能為自己開創一片天,怕的反而是自己萎縮退步。臺灣不能永遠因為擔心風險而什么都不做,因為那可能失去更多。
我們推動兩岸更進一步的合作交流,是在為自己、以及未來爭取機會。就此觀之,如果大陸對若干談判項目做出讓步,短期而言或許自覺是在對臺“讓利”,但長遠來看,這將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作法,是在展現對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堅定承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