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4日電 香港《大公報》14日刊文說,近期,內地連發的倫常殺人慘案,再次敲響警鐘。案件引發對倫理體系思考,社會管理缺失成隱患。如何構建有效的道德教育體制、矛盾化解體制,須引起足夠重視,切實認真思考。
文章摘編如下:
時近年底,內地一個月之內連連爆出多起屠殺自己至親骨肉的倫常慘案。先是11月16日,云南祿勸特大殺人案,嫌犯陳文法親手屠戮包括雙親及奶奶在內的六位親人。11月27日,北京大興,嫌犯李磊更為兇殘,不僅弒父母,殺妻殺妹,更是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而在本月12日,湖南安化,嫌犯劉愛兵持獵槍襲擊村民,并縱火燒屋,致13人死亡,其父也死在自己兒子槍下。
案件引發對倫理體系思考
幾起案件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不光是因為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更是因為其有違倫常的惡劣性質。中國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又講“虎毒不食子”,可幾位嫌犯竟然面對自己的父母、親生骨肉都能舉起屠刀,真正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不過,這同時也引發了大范圍的擔憂與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切?
云南祿勸、湖南安化兩案的具體細節尚未公開,公眾對其案因還不甚了解。兩個案件之后,官方都稱嫌犯有精神病史,并著手進行司法鑒定。但也有質疑,當地政府有推卸責任之嫌,因為如果一個正常人做出如此兇案,說明當地治安極差,直接影響相關負責官員的考評與升遷。而如果是精神病人作案,則影響就將大大減低。
目前,北京的“李磊案”已經有了較詳盡的披露。李磊交代其殺人動機是因為在家庭里長期受壓抑,感到沒地位,憋悶。心理學家也已從專業角度分析了李磊的病態心理。問題是,同樣性質的慘案頻發,就必須要求我們從學校教育、家庭、社會環境、小區工作等環節,全面反思當下的社會整體道德倫理體系。
社會管理缺失成隱患
記得有位學者寫過,清朝時某縣一位不孝子動手打了母親一耳光,輿論嘩然,報到朝廷,縣城被削去城垛,縣令自摘烏紗引咎辭職,全縣士子多年不準參加科舉,被視為該縣的奇恥大辱。對比現在動輒殺父弒母,手刃妻子,某些中國人對待傳統綱常倫理的態度真是有天壤之別。
歷史上中國一直是東方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對家庭、宗族、朋友、師生等不同的社會關系,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基本道德倫理,并被言傳身教,廣為遵守。對于家庭糾紛,往往由德高望重的三老、耆宿、族長們,在祠堂、土地廟、城隍廟前,依據最基本的道德原則進行裁決調解。這種方法還十分奏效。在建國后一度被視作“四舊”、封建迷信清除殆盡。但舊屋已拆而新宅未見,維持綱常倫理、化解矛盾糾紛的體系出現了重大缺口。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位大院”時代,尚有婦聯的“老太太”和戴紅袖標的“小腳偵緝”隊,來為兩口子、為爺倆勸架、說合。而隨著市場經濟下大院文化的消失,新興商業小區鄰里之間視同陌路,社會居委會的工作也多只能蜻蜓點水。在農村,進城務工潮帶來的空巢化,也沖擊了原有的鄉村社會秩序。加之社會轉型期,利益分配不均和多元生活方式帶來更多的問題,而社會化解手法又缺乏,這都為兇案頻發埋下了隱患。
有西方學者也曾直言,中國人現在“心無所敬畏”,缺乏信仰,這種情況是很可怕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佛家曰“不殺生”,儒家曰“殺一不辜,仁者弗為”,這與《圣經》中摩西十誡明文規定“不可殺人”一樣,都體現了對生命高度重視。盡管現在于丹等“學術超女”口沫橫飛地大講《論語》,猛賺鈔票之余出頭露面也不亦樂乎,但很明顯,這種快餐式的、走馬觀花式的“重讀經典”,并沒有真正帶來傳統文化的復興。除了趕時髦和增加談資之外,對構建社會道德倫理沒有產生作用。而一些高高在上的口號式的道德說教,更只是“認認真真走形式”而已。
連發的倫常殺人慘案,再次敲響警鐘。如何構建有效的道德教育體制、矛盾化解體制,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切實認真地思考。(馬浩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