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7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7日刊文《哥本哈根會議 關鍵五議題》說,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存在關鍵五議題,包括富國中期減碳的目標、發展中國家的“排碳緩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問題,以及簽約方式問題。
文章摘編如下: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7日召開,各國領袖必須在五個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才能把未來氣溫的增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
各國已大致同意,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全球溫室暖化氣體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時,減至1990年時的一半。其中八大工業國家更進一步,愿把減碳目標設在80%。
但首先浮現的是富國中期減碳的目標,爭議點是2020年。發展中國家要求富國在2020年減碳25%到40%,但少有富國愿意承諾這種減碳水平。
富國減碳 2020年拼減40%
日本最接近,愿意在2020年減碳25% 。歐盟承諾減碳20%,而如果發展中國家愿意一同減碳,就把減碳目標提高到30%。
問題卡在美國,根據參議院還在審議的法案,2020年僅比2005年減碳17%。
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哥本哈根會議將不會要求絕對的減碳目標。這是因為當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絕大多數都是先進富有國排放的,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也遠低于先進國家。
因此,關鍵在于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運用效率、增加再生能源運用。
因此第二個議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排碳緩和”作法。巴西承諾以替代能源與干凈發電科技,讓2020年的排碳量與“依照現狀”發展下去相比,可以少掉36-39%。也就是說,巴西的“緩和目標”是39%。
金援談判 尚無具體承諾
而為了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碳,富裕國家必須出錢出力,于是有了第三與第四個議題: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
在全球經濟仍舊低迷、政府財政吃緊的狀況下,富國對窮國的減碳金援恐怕相當困難。富國也希望以金援作為最大的談判籌碼,放在最后談。因此,除了歐盟已經承諾提供30億到150億歐元資金,其它富國仍未有具體承諾。
另一種“間接金援”的方式,是建立全球排碳權市場,讓富國向窮國購買碳權。這也是京都議定書原本的架構,但目前全球碳市場必須大幅翻新。
在技術轉移方面,富國現在傾向不免費提供低碳能源技術,而是以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
這是因為像是中國這樣的高速工業化國家,已經領受了西方企業大量的新能源投資。不過印度仍希望采取像是艾滋病用藥的模式,讓窮國有權可以在必要時,低價或免費使用綠能科技的專利。
簽約方式 各國還需協商
最后,第五個問題是減碳架構的簽約方式。
發展中國家堅持以1992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作為新公約的基礎,而美方表明絕不接受京都議定書。新的國際條約還牽涉到主權問題,美方堅持要由政府自行提出減碳目標,而非寫進國際條約。
這些爭議目前仍缺乏共識,因此,本次哥本哈根會議幾乎不可能簽訂具有實質規范內容的國際公約,而需留待明年解決。(陳家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