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7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17日刊出社論說,期盼已久的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終于簽署,具有多元重大意義,其不僅打開兩岸金融業的往來通道、兼為市場開放定調,并為兩岸互動開啟第三條路,更為其后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創造新機,讓兩岸經貿關系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
文章摘編如下:
期盼已久的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昨天終于換文,由當局“金管會主委”陳沖與彼岸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主席代表雙方完成簽署。盡管臺灣已與英、美等30余方簽署MOU,但兩岸MOU的形式及效益超越一般MOU,具有多元重大意義,其不僅打開兩岸金融業的往來通道、兼為市場開放定調,并為兩岸互動開啟第三條路,更為其后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創造新機,讓兩岸經貿關系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
兩岸MOU是依4月26日三次“江陳會”簽署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而來,但比60天內談成的時間表慢了近五個月;其間的關鍵不在金融監理合作的專業問題,因為這早有世界通則可循,而是兩岸關系的特殊性阻礙了簽署進程。
如今,雙方以務實的簡體文及繁體文、使用“大陸方面”及“臺灣方面”的名稱、采納換文等作為,讓各方鵠候多時的MOU終于完成簽署程序,實是在WTO模式(世界貿易組織下的關稅領域)及兩會模式(海基會、海協會用“兩岸cross straight”)之外,開啟了第三條簽署協議的路徑。這是兼顧世界慣例、形式對等及雙方需求下難能可貴的成果,不只要給參與努力的各方拍拍手,新模式也讓未來合作有了更多可能。
兩岸MOU的另一效益,是讓雙方監理機關建立制度性的對話機制,降低金融服務業者的管制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并有利于化解彼岸金融市場的實質進入障礙,例如各地方政府實務運作等所謂的“潛規則”。但這項MOU的更特別之處,還在于其寓市場開放意義于其中。
從表面內容看,MOU沒有提到市場準入事宜,但依臺灣對WTO的承諾,臺灣金融服務市場已對所有成員開放,僅對大陸設禁令。如今,彼岸愿與臺灣簽署MOU,實是臺灣已以某種形式承諾開放陸資來臺,否則即無簽署必要。因此,這代表臺灣愿予大陸WTO待遇,這讓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再進一步。
MOU的簽署,不只給予臺灣金融服務業更大的發展舞臺,且其能否成功享用大陸市場開放的收益,亦將是場硬碰硬的實力戰,勝敗猶在未定之天,但“政府”必須要給業者奮力一搏的機會;另一潛在的受惠者,則是在大陸投資的廣大臺商及經營大陸市場的企業,他們將因此而獲得臺灣金融服務業的支持,在金流支持下拓展市場版圖,金融業亦得以持續保有客戶,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并肩發展成長。
兩岸金融MOU,將讓兩岸經貿今后的往來開始開大門走大路,亦即很難再以隱晦不明的內規、針對性的行政指導及岐視性的人為干預,進行選擇性決策,這對兩岸企業、經濟發展都是正向之舉,因為企業經營最需要的就是透明、一致化政策,有利于長期布局。
也因此,這對臺灣也是一個嚴苛的考驗;一方面,我們是否能擺脫意識形態的糾纏、民粹式的政策討論,讓兩岸經貿往來真正正常化;另一方面,當局在推動兩岸金融業進一步正常化、自由化之際,能否將涉及經濟安全的配套,例如陸資來臺審查機制、敏感產業的投資防火墻、金融審慎監理原則等,予以明確的規制化,尤為關鍵。恭喜,兩岸MOU成真;加油,挑戰才要開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