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日刊出多年入福布斯富豪榜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樓忠福的文章認為,近年來,在中國一些沿海地區,民營企業已成為“走出去”的主體。民企走出去不應只是企業個體行為,還應成為中國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應有之義,應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唯如此,方能推動經濟更持續的發展。
文章摘編如下:
近年來,在中國一些沿海地區,民營企業已成為“走出去”的主體,浙江、福建、江蘇和山東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額分別占各省的97%、70%、65%和53%。其中,僅筆者所在的浙江省,已核準在境外投資的機構達2980家。
依筆者之淺見,中國民企走出去不應只是企業的個體行為,還應成為中國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應有之義,應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唯如此,方能推動經濟更持續的發展。
然則近一兩年,中國民營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一方面來自國際政治,一方面則在于國內的相關政策。
最缺人才和金融政策
目前鼓勵“走出去”的規劃、政策相對寬泛,操作性不強,審批限制多,在財務稅收方面也少有像對待外資那樣的鼓勵政策。
發達國家的政府服務意識非常強,每次政府總理或者部長等出訪,都會帶領一個龐大的企業家代表團,與到訪國家進行商業談判、簽單合作,而政府則成為合作的見證人,并在需要時充當公關角色。二戰以來,美國制定并實施了一套走出去的組合拳,民企走出去有國家戰略和意志的支持。如今看來,這是很有遠見的。這些來自國際社會的有益經驗都值得中國借鑒。
反觀中國現狀,則有不少國際化人力資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每年都有很多涉外人員退休。而在其它國家,不少退休的外事人員又被企業返聘,在國際市場問題上給予企業一些建議。中國應該有相關政策鼓勵這些人才進入民企,為民企走出去出謀劃策。
另外,對剛剛走出國門的企業來說,初到一個全新的市場環境,資信的建立需要時間,從當地獲得資金難度相當大,資金障礙成為關系到“走出去”企業能否在異國繼續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非洲等國家,中國的銀行在當地網點很少,服務業單一,很多中國企業在交易過程中不得不進行現金交易。
筆者所在的跨國工程承包行業,就存在十分現實的問題:一是民營企業難以承建國家對外優惠貸款項目;二是金融政策配套支持力度不夠。進出口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籌資成本高,影響到對“走出去”項目的支持。建議有關部門補充進出口銀行的資本金,以增強進出口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為“走出去”的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設立專門領導機構
從國際經驗看,一些制造業大國如德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較大,但國際收支平衡比較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對外投資,消化了大量貨物貿易的順差。中國要繼續促進收支平衡,必須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快《海外投資法》和《海外投資保險法》的制定,使海外投資能夠建立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礎上。
筆者還建議,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對經濟全球化下的大國戰略進行評估,包括高技術、電信、石油、煤炭、鋼鐵、金融等產業的國際化競爭等,依此來制定支持民企走出去的政策,使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相輔相成,互為支撐。
同時,政府應進一步研究財政稅收、金融外管、工商海關等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企業“走出去”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對國家鼓勵的對外投資項目、國別,取消可有可無的審批程序。在國家層面,設立企業“走出去”的專項領導機構,結合未來的“十二五規劃”制定民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規劃。
如前文所述,已經或準備“走出去”的中國民營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文化差異、勞資差異、管理差異、技術差異帶來的不適應與被動,這需要政府從戰略層面采取適當的方式,迅速縮小其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差距,從而提高它們“走出去”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