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刊文《中日60年:從先后崛起到分享整合》說,60年中國外交,走過的是一段轟轟烈烈的不平凡歷程,值得回首盤點和前瞻。60年中日關系則是中國外交大舞臺當之無愧的重頭戲之一。中日在冷戰大潮中錯過,在錯位崛起享受甜蜜。盡管兩國之間一些重大問題依舊存在,但兩國追求雙邊關系平穩健康發展的主動性都在逐步提高。
文章摘錄如下:
再過幾天,就迎來新中國60周年慶典。6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那個在冷戰大幕與內戰炮火中橫空出世的新中國,經過一段交織著坎坷與探索、挫折與成長、低沉與輝煌的歷史,已成長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大國。
60年中國外交,走過的是一段轟轟烈烈的不平凡歷程,值得回首盤點和前瞻。60年來的中日關系,則是中國外交大舞臺上當之無愧的重頭戲之一。
冷戰大潮中錯過
新中國成立于美蘇兩個陣營冷戰漸入佳境之時,那場八年抗戰還讓中國人記憶猶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為了國家安全而被迫與美國等開始一場持續4年的戰爭時,日本則開始了在美國卵翼下的重建進程,并從這場讓中國付出重大代價的戰爭中收益良多,為后一階段的騰飛蓄積力量。
如同中國建國初期外交一邊倒的歷史必然性一樣,日本同樣在外交上一邊倒地跟著美國亦步亦趨,盡管這時候其政壇已有如鳩山一郎這樣的政治家發出“獨立外交”第一聲。兩個龐大亞洲近鄰這種無法選擇的“一邊倒”,決定了彼此隨后近在咫尺、形同陌路的“錯過”歷程。
由此開始到1972年中日建交的二十多年間,中國在“左”的迷途上漸行漸遠。可以說,當中國如癡如醉地沉迷于“大躍進、大運動、大革命”中無法自拔時,戰后的日本悄然實現了經濟上的歷史性騰飛,一躍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
不過,此時的日本盡管不顧美國的臉色毅然與蘇聯建交,并迫不及待地搶先與中國建交,但在冷戰大棋局中,仍擺脫不了“遠東小棋子”和“美國小兄弟”的政治宿命。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經濟實力方面與日本和西方差距正在擴大的中國,此時卻成了冷戰中足以撬動地球的“大杠桿”,成為美蘇兩個陣營都不可忽視甚至爭相拉攏的政治強者。
中日間無論是長達23年的“錯過”,抑或是說來就來的握手建交,冷戰都是其背景和動力,兩國對彼此都沒有足夠的以深層認知為背景的自覺和主動。
錯位崛起的甜蜜
當中國從20年“左”傾迷霧中走出,邁出改革開放的第一步時,日本業已實現了經濟現代化。此時日本于中國,對其巨大市場潛力的借重、向往和參與熱情,無疑大大超過在意識形態上的敵意與警惕。同樣,中國對日本助推改革開放的期待與擁抱,也遠遠壓倒了對其歷史問題、領土問題等方面的防范與不滿。
一如中國未曾預料自己會在經濟等實力上如此之快地追上日本一樣,當時重提走向普通國家這一政治抱負的日本,也絕未預料到自己會如此之快就遇上應如何應對崛起中國這一難題。
中國在安享中日友好帶來的政府貸款、投資、貿易、人員交流等諸多果實,日本更是為自己率先在中國市場上攻城略地、開疆拓土而驚喜不已。錯位崛起的甜蜜,左右了自建交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的中日關系;“光華寮”事件也好,中曾根康弘的拜靖國神社也好,都似乎只能算大海微波。
然而,冷戰的結束開始沖淡這種甜蜜,中國在經濟上崛起,日本卻進入近20年的滯脹期。
由于彼此沒有足夠的相互了解,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所以中國震驚于日本的政治野心,對其在歷史問題上的言行感到憤怒;日本更震驚于中國的經濟崛起和綜合國力的持續上升,似乎對于這種力量的快速變化無以自處。中日關系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步入“政冷經熱”時期。
從2006年以來的短短3年,中日關系終于走出了令人擔憂的冷淡期,“戰略互惠”的定位和方向已得到兩國的認可和落實。
盡管兩國民族主義依然暗流涌動,歷史問題、東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等重大障礙也依舊存在,但兩國追求雙邊關系平穩健康發展的主動性都在逐步提高。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從戰略高度認識中日關系,走出歷史和意識形態迷思,學會理解、正視對方的崛起,共同謀劃未來60年的長遠之策,才是兩國和亞洲之福。
中國已不欠缺這方面的自覺性,新上臺的鳩山政權更應該有此決心和信心。(張智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