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8月17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今日刊文說,比較兩岸在救災中的得失,仍能給外界不少啟示。現(xiàn)代化、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代代人在基于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真誠不懈的奮斗。兩岸雖然可能隔著政治藩籬,但在更根本性的問題上,始終命運相系。原文摘錄如下:
橫掃臺灣中南部七縣市的“莫拉克”臺風,導致超過120名居民罹難,500多人性命堪虞,強大的破壞力更把馬英九卷入執(zhí)政危機。
從北京看莫拉克的新聞,我首先震驚于臺風驚人的威力,發(fā)自臺灣的新聞報道描繪一年的雨水在3天里下完的情境:山壁整片崩塌,一旁的村落全村慘遭活埋。再由于土石松軟崩塌,堵住溪流形成堰塞湖,這些堰塞湖崩塌潰堤的可能,將更多人的身家性命置于風險之中。
然而,災情的嚴重卻不比臺灣“政府”應急反應的遲緩更讓人錯愕。過去幾天來,馬英九與他的執(zhí)政團隊在島內遭千夫所指,指責的內容包括他身為三軍統(tǒng)帥卻沒有第一時間動用軍隊救災,沒有發(fā)布緊急命令,過于固守權責分界,最初不接受國際救援力量幫助,而且在與災民互動時生硬冷漠,明顯暴露出他遠離基層群眾疾苦的精英本質。
幾乎難以避免的,去年大陸四川大地震時北京最高領導與大陸軍方快速動員緊急搶險救災的情況,被拿來與此時臺灣“政府”、軍隊的表現(xiàn)做對比。中共領導人的形象,被認為比臺灣的更親民。曾在臺灣被譏笑為肉麻的“爺爺”稱謂法,被正面評價具有感染力。
馬英九力圖表現(xiàn)慎權自制,恪守行政規(guī)制的姿態(tài),并為此理直氣壯,其背后的價值理念與救災的作風顯然與海峽對岸大相徑庭。在彼岸,動員力曾經(jīng)是也依然是北京引以為豪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川震救災、或者主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大陸都證明它有能力集中政府力量,調動民眾上下一心共克時艱。所謂“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在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天災人禍時,有時會創(chuàng)造奇跡。對比之下,在過度強調規(guī)制的環(huán)境下,領導人的缺乏擔當,甚至麻木,自滿與固步自封也讓人料想不到。臺灣應對莫拉克臺風的表現(xiàn),再次凸顯臺灣的政治制度,對中國大陸仍缺少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川震善款八成流入政府財政專戶的新聞,本周正議論得沸沸揚揚。善款歸入政府專戶統(tǒng)籌使用后,最終是何去向,社會不乏疑慮。這一切都說明,中央集權體制雖有動員力強大的優(yōu)勢,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在渡過應急階段以后,涉及到長效機制建設、社會信任構建與反腐敗等問題時,北京依然任重道遠。
倒是,在這兩天里,人們在大陸境內聽到的最清晰有力的聲音,是民間自發(fā)表示要支援臺灣的呼聲。互聯(lián)網(wǎng)有青年人疾呼,去年川震救災時臺灣民眾慷慨解囊,此時對岸有難,大陸人自當踴躍捐款。
莫拉克臺風與川震的危害性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言。但是比較兩岸在救災中的得失,仍能給外界不少啟示。現(xiàn)代化、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代代人在基于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真誠不懈的奮斗。兩岸的政治制度處于光譜的兩端,都存在改進的空間,雙方都還需要繼續(xù)尋找與建立更理想的制度,這是兩岸人民的宿命;但是隔海的“文化”情感與血緣聯(lián)系,也是另外一種宿命。從這個角度看,兩岸雖然可能隔著政治藩籬,但在更根本性的問題上,始終命運相系。(韓詠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