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2日電 香港《大公報》22日發表社評說,香港特首曾蔭權發表文章,呼吁香港發揮潛力邁向知識型經濟。推出的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環保、創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等,為香港建設添加“智力工程”,并以此為發展的新動力,方向基本正確。這確是推動香港發展所必需,關鍵就在于如何落實。
文章摘錄如下:
昨日特首曾蔭權發表文章,呼吁香港發揮潛力,邁向知識型經濟。他指,按照政府的發展藍圖及落實“進步發展觀”策略,一方面要推動基建項目上馬,為香港的發展及競爭力提升建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又要重視軟件建設,以便為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提供有利環境。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確是推動香港發展所必需者,關鍵就在于如何落實。
多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安排大型基建,并借此刺激經濟及鞏固發展根基,可算是累積了不少經驗,并曾取得許多良好效果。曾特首繼承了此種傳統,在兩年前推出十大基建項目,現都在積極籌備或建設中。當然,這些“土木工程”項目滿足不了發展知識型經濟需要,故經機會推出了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環保、創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等,為香港建設添加“智力工程”,并以此為發展的新動力,方向基本正確。
為達至目標,特首還提出了人才至上及借助“香港品牌”的方針。人才乃智力資本,在發展知識型經濟中更是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其實一直以來,香港都很重視人才供給的問題,既由加強教育投入以增本地培育,又以優待政策及改善居處環境等,來吸引外地專才流入。但人才需求在發展中必須具體化,要先有經濟及產業的發展藍圖以奠定實際需求,才能相應有的放矢地培育及吸引人才。否則若英雄無用武之地,培養了的會流走,外面的也不會來。因此這次推出六大產業,應在人才需求的具體化上有所改進,從而可作為人才市場的領航者。
香港本身是個品牌,是軟實力的來源和競爭優勢所在,乃多年來全港上下津津樂道者。當然,落到實際發展時,同樣要把這品牌及相關優勢具體化。在有些方面,本以為存在的香港品牌其實是叫不響的:如幾年前當CEPA新出臺時,便曾興起在內地開辦港貨專門店熱潮,可惜榮景卻如曇花一現。另一方面,誠信及良好管理卻仍是賣點,不少內地人士到港購物,除可避過關稅外,便因香港商店被視為較可信賴。但要大規模開發利用本港的品牌等優勢,卻必須找到開金庫的鑰匙:即要有可行的商業營運模式,六大產業可否在這方面帶來突破,讓香港品牌大放光華?
無論如何,發展六大產業對香港的前景確事關重大。從內部形勢看,原來的支柱產業如金融、航運等,均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及規模,且面臨金融風暴沖擊后的調整,故很有必要由發展新興產業來作補充,以便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還有賴六大產業來進一步發揮本港的品牌及人才優勢,從而令香港的發展再上臺階,全面踏入知識型經濟行列,也只有這樣才可維持香港的高度經濟繁榮。
從外部環境看,周邊地區近年都在加快發展,并希望能在金融風暴引致的市場重新“洗牌”中搶占先機。何況上海要建設國際航運、金融雙中心,及珠三角發展綱要的全面實施,都為香港帶來巨大的新挑戰及新機遇。因此,六大產業也成了香港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和與內地重點區域分工合作的渠道。總之,發展六大產業已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然而香港對于此是否已有深切了解、足夠重視和充分準備?顯然,如此重大的任務,似不能單由經機會去承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