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9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9日刊出署名文章說,馬英九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今天在臺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第一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如果有人對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
文章摘錄如下:
馬英九“總統”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之后,綠營批他是促統,民間不滿的聲音也很多。“總統府”和官員則忙著滅火,強調“識正用正”是目前的教育政策,“識正書簡”是對大陸的喊話。
筆者很好奇馬“總統”為什么要自家花園放火,徒生風波。不論到底是什么原因,筆者都建議他回顧一下中文產生繁、簡體之別的歷史背景。
今年是五四的九十周年。清末民初的中國經歷著各種沖擊,眼見國家積弱不振的知識分子熱切于各種改革,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引爆新潮與傳統之爭。五四的前兩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文言與白話之爭的序幕,在語言與文字的領域也引爆了新舊之爭。
到了五四,革命的炮火更猛烈,前進的人士開始主張“國語羅馬字”;再過十來年,進入一九三○年代,不但有人提出連“白話文”也相形落伍的“大眾語”,并有“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出現。總之,在一個急于“救亡圖存”的時空背景里,激進的人士不但不能接受文言文那一套,連白話文也覺得難以成為開啟民智的工具。他們主張:要教育廣大無知的人,最快、最方便的路就是廢除中文,改用“國語羅馬字”或“拉丁化新文字”。
很早就意識到“革命和建設沒有文化是不能奏效的”,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波波語文改革的浪潮里,一直支持“國語羅馬字”、“大眾語”和“拉丁化新文字”等主張。當時以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政府,則一路站在這些新潮主張的對立面。在臺灣,今天還可以看到痕跡。
雖然歷經一九二○年代羅馬字運動挫敗,一九三○年代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也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轉入地下,但大陸終究在一九四九年之后開始實現語文改革理念,很快就宣布了帶有國策意味的“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創定和推行漢語拼音”三個文字改革任務,并設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來主其事,再編寫《現代漢語詞典》這樣的工具書來當推動依據。
綜合以上來看,今天在臺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
第一種,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事實上,中國大陸基于關注語文改革的傳統,長期關注中文演化的理論,以及各種字詞、語料使用的調查研究。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使用中文和傳統有所不同,所以上自推動政策的政府,下至實際應用的個人,整個社會都產生對文字使用規范的警覺與需求。所以,如果有人對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
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還沒有共產黨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中國古代的草書中就有簡體字,所以沒必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那么嚴重。簡體字的確自古就有,不過稍微回顧一下近百年的歷史,就該知道,今天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和過去從書寫中產生的簡體字,是兩種不同觀念的產物,兩者不能畫上等號。刻意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輕描淡寫,是昧于事實。
在沒聽到他有比較仔細的論述之下,馬英九“總統”就提出兩岸要建立“識正書簡”的共識,聽在臺灣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二個誤區;聽在大陸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一個誤區。(郝明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