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6日刊出署名文章說,從馬英九遲疑表態參選國民黨主席與控告檢察官的過程來看,明顯可看出他一直以法律人思維去思考政治問題處理。而馬英九不講酬庸,重用人才對“清廉的考慮重于“專業”等個人特質一旦運用到政治實務上,可明確顯示馬英九的“獨特言行”,也可說明他在政治智慧和政治操作上確與眾不同。
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在臺北政壇,傳出有二起與馬英九相關的事件,均涉及對馬英九政治智慧與政治操作的評價,所以很值得為文予以分析,以作為社會與政治人物的一種參考。
第一起是馬英九有意兼職國民黨黨魁一事,最初由于他個性比較謹慎,不愿在事前表態他將領表參選,結果導致現任黨主席吳伯雄在不知進退、如何取舍的情況下陷入困境。
凡事都要講程序正確
另一起事件是馬英九控告檢察官侯寬仁,說他在起訴馬擔任臺北市長任內的特別費案時,制作筆錄不實,涉嫌偽造文書。全案經臺北地檢署于去年12月31日宣告不起訴后,馬又向“高檢署”提出再議也遭駁回。今年3月間,則委由律師向臺北地方法院聲請交付審判,不過合議庭至今尚未做出裁定,但已引發社會議論。
雖然馬的委任律師宋耀明表示,聲請交付審判獲準幾率非常小,當初馬也考慮過這個問題。可是馬英九還是認為,這是司法公平正義的問題,他并非為了個人利益而告,而是為了千千萬萬人的權益。
其實,從馬英九遲疑表態參選國民黨主席與控告候寬仁這二件事的過程來看,明顯可以看出他一直以法律人的思維去思考政治問題的處理。就是因為他太強調法律上的程序正義,才使得它刻板或僵硬的原則或立場,往往損傷到政治需要圓融而且彈性處理的必要性。
舉例來說,馬英九或許認為參選黨主席的表態時間可以選擇在法定的領表日期,但是他可能沒有想到吳伯雄因基于尊馬以及黨內和諧的考慮,在馬的不確定前提下,變成他既不能想事先單獨宣布參選,又要開始考慮一旦馬確定“出馬”,他便有“出局”的尷尬。
再舉例來說,市長特別費案被起訴,是一向以清白自傲的馬英九這輩子最大的寃屈,盡管他最后獲得無罪判決,但他覺得在起訴過程中有被曲解的部分,仍然應該尋求平反。這個平反的動作,本就是法律人的堅持,可是站在馬已是“元首”的地位,可能忽略了這個動作帶來的政治意義與影響,掩蓋了他原先期待的司法公平正義之伸張。
個人特質的與眾不同
另外就是馬英九個人特質的問題。他就職以來,凡是人事安排,都可看到他刻意調正的痕跡。譬如說,對選舉團隊的功臣,盡量不給他們機會加入到執政團隊,以凸顯他不講求酬庸。
當然馬英九也追求黨政分際的理念,以致過去黨政之間人才交替運用的現象,在他任內就不復再見。
更矯枉過正的是,馬英九在重用人才方面,是對“清廉”的考慮一向重于“專業”,形成他對人才的揀選,像是在“圣人堆”里尋求最完美的人選,結果部分被提名或任職的官員事后證明專業不足,發現有弊在身的也為數不少。
這樣的“個人特質”,一旦運用到政治實務上,就可明確顯示出馬英九與歷任“總統”言行不一樣的“獨特言行”,當然也可說明他在政治智慧和政治操作上也確實是與眾不同。如何給予馬英九一個正確的評價,就得看觀察者到底是從哪個角度切入。(邵宗海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