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說,印度遭受殖民地壓迫和中國遭受“次殖民地”壓迫,使得全球最出色的能工巧匠創造的兩大古老文明掉進貧窮落后深淵。今天兩國剛剛翻身,就以“Chindia”的面貌驚醒發達國家,“Chindia”符號得到“中印雙雙崛起”的新涵義。從“Chindia”的角度出發,相信它會從“中印雙雙崛起”的當前現實漸漸發展到“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文章摘錄如下:
“著意種花花不活,無心栽柳柳成蔭”,馮夢龍這500年的名言在“Chindia”符號上靈驗。全球經濟發展把中國和印度推進激流的漩渦。2007年,美國Gartner集團的帕普金(James Popkin)和(印裔)艾揚格(Partha Iyenger)曾經到中國和印度深入考察,然后合著《信息技術及東方:中國和印度將如何改變技術與發展的未來》新書。
技術與創新不斷升格
帕普金和艾揚格強調技術世界的重心正向東方轉移,中國和印度的大學培養出一些世界最優秀的電腦科學與電機人才,兩國技術市場繁榮,西方高科技企業正把生產程序、組裝、創新等向兩國轉移,兩國的創新與知識產權不斷擴展。
他們在2007年時曾說:2008年中國知識產權數量會趕上發達國家,到2010年中國的新信息技術品牌將會得到國際公認。艾揚格說印度已是世界軟件超級大國,2004年印度IT服務出口賺回130億美元,全球高新技術營業外流,印度所得是35億美元;帕普金說中國有可能在信息與通訊技術上成為世界領袖。
Gartner公司提倡美國企業要有“Chindia戰略”,得到蘋果電腦等公司的響應。“Chindia戰略”認為一方面中國和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崛起,另一方面兩國又有共同合作的趨勢,對西方企業的競爭形成挑戰。雖然目前中印經貿合作還剛具雛形,但印度軟件設計與中國制造能力緊密結合,一個“Chindia集團”可能產生。
艾揚格說:“中國和印度對技術與創新不斷升格”,就像“老練的旅行家”主動從地圖上掌握前進路線那樣。當今民間動力十足(政府不但不起勁,還搞些像限制玩具等進口的小動作),中印貿易增長率先是25%,最近幾年上升到50%,使2007年雙邊貿易額接近400億美元。
按照這個速度,中印貿易將于2010年達到750億,2015年達到2250億,和中美貿易數字靠近。看來中印貿易飛躍增長將會使中美貿易相對冷卻,使中國減輕對美國的依賴,當前美國受金融海嘯重創而中印經濟相對穩定更可能改變全球財富分布。
正在比較中印經濟發展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印裔經濟學家巴爾坦(Pranab Bardhan)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字分析:1820年中印兩國占全球財富將近一半,1950年降至十分之一,現在還只有五分之一,到2025年將回升至三分之一,他和許多印度精英都相信將來可能再上升到世界的一半。2007年印度駐華大使拉奧(Niurpama Rao)在深圳、香港講演以及2008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博士訪華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講演都說了類似的話。
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巴爾坦指出中印兩國發展的一大特點:在人均收入極低的情況下能夠生產科技分量高的產品。他說,過去他在印度,人們說中國人是勝過印度人的“社會主義者”,現在他在美國,人們又說中國人是勝過印度人的“資本主義者”。他說印度也和中國一樣,曾被人嘲笑,如今的經濟突飛猛進卻令人刮目相看。
印度遭受殖民地壓迫和中國遭受“次殖民地”壓迫(比殖民地更不如)使得全球最出色的能工巧匠創造的兩大古老文明掉進貧窮落后深淵。今天兩國剛剛翻身就以“Chindia”的面貌驚醒發達國家,“Chindia”符號得到“中印雙雙崛起”的新涵義。
令人驚醒的是“Chindia”內涵的“快”、“多”、“巧”三大因素。增長快速再加人才濟濟使得美國這樣的大國、強國擔憂,歐洲眾“小”國更不必說。中印的“巧”卻是歐洲列強早已賞識的。人們曾說中國絲綢與印度珠寶引起古羅馬帝國崩潰;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禁止印度棉布和中國絲綢進口,貴族抱怨說:“我們將無法辨認夫人與奴婢了”。
“Chindia”中“多”的內涵喜憂兼備,喜的是兩國25億人口(中國14億、印度11億)占人類40%,人均進步一寸總長度就是千萬丈;憂的是要使人類四分之一人口個個都擺脫貧困、進入小康不是易事。這頭等重要的人類責任要求中印兩國緊密團結、互相學習幫助、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不但要“雙雙崛起”,而且要“同舟共濟”,這才使“Chindia”的涵義全面起來。
“Chindia”引出歷史與經濟兩個課題,許多對“Chindia”前景十分重視的外國經濟學家,不管用不用這個符號,都注意到中印兩國有漫長的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我曾經向讀者介紹過哈佛大學教授、印裔經濟學家侃納2007年的新書《數十億企業家:中國和印度如何重造它們的前途——以及你們的前途》,就是用歷史觀點與發展眼光來看兩國合作大有可為。
作為美國企業界的中印問題顧問,侃納對印度情況的深刻洞察與對中國了解火候不夠形成鮮明對比,但他的書中說的中國、印度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千千萬萬的活動家與企業家馳騁的廣闊天地。他們之間的互動(再加美國人士牽線與多邊合作)在許多無人問津的領域把經濟搞活。他強調“企業精神”的重要,使我們意識到單從學術界推動“Chindia”難成氣候,“Chindia”的精神應該為中印兩國億萬能工巧匠、經營高手所操作,創造出各種奇跡來。
西方經濟學家與企業家當今把視線東移,看到的是“雨山黯黯晴山秀”,聯想到有朝一日“夕陽天外云歸盡”就會有“Chindia”雙峰凸顯。我們從“Chindia”的角度出發,相信它會從“中印雙雙崛起”的當前現實漸漸發展到“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譚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