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的房地產,巴菲特有其見解。事實上,美國在1997年組合屋市場,就曾發生過問題。巴菲特總結當時癥結所在:“不該借到資金的人,透過不該貸出資金的機構,得到貸款。”
巴菲特指出,許多購屋者跟金融機構之間,一起踏入這個“假設未來房價會一直上漲的虛幻契約”。這種不思索未來的作法,正全面反噬經濟的發展。
而巴菲特也從旗下“克雷頓房屋”的營運狀況中,對房屋市場和貸款市場提出觀點,頗值得大家作為參考。巴菲特觀察,該公司旗下近20萬名貸款者,盡管并沒有最豐厚的收入、最優等級的信用評等,但在次貸風暴發生后,無論貸款拖欠率、法拍率…,都沒有太大變化。
巴菲特歸納,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貸款人“關注的是其全部應付貸款,相對其實際(而非預期)收入的比例”。巴菲特觀察,這些人大多擁有高度自律的特質,會以“完整償付”為原則,來看待貸款;而不會做出下列舉動:以債養債、或采用未來繳款利率會浮動的初期低息契約,或是在萬一不成償付貸款時,趕快脫手來解套。
-未來的四大警鐘
巴菲特在股東信中,提到了四個警鐘,分別是“現金為王”、“政府公債泡沫化”、“劇烈通膨”、“劣幣逐良幣”,其中,前三者之間,互有相互關系,頗值得大家共同注意。
-“現金為王”的迷思
首先,金融風暴中,相當罕見的股市、債市、房市三跌的超級風暴發生,讓幾乎所有的人,都心生恐懼,紛紛在低利率時代,擁抱“現金為王”的觀念。巴菲特認為,擁抱現金,或許讓人一時心安,但其實是選擇了一種“可怕的長期資產”:幾乎不生財,而且注定會貶值。
-美國公債泡沫
或者有人以“資金停泊”的概念,競逐較無風險的美國公債,不過,從供需法則來看,過多資金,追逐有限商品,必然導致價格的飆升。美國經濟觀察家葛蘭茲(James Grant)就在其專文中指出,美國國債,已由“無風險報酬”(risk-free return),變成了“無報酬風險”(return-free risk):大家瘋狂持有去持有固定收益的公債,將導致公債殖利率越來越低,幾乎沒有回報可言。
未來一旦通膨加溫、利率升高,或者市場信心恢復,屆時暫時停泊于貨幣與公債的資金,將會快速撤出債市。泡沫,可能崩解。這是巴菲特之所以說,“這十年來的金融大事記,除了一定會將1990年代后期科技泡沫、及2000年代早期房事泡沫列入之外,2008年底的美國公債泡沫,也因為非比尋常,可以留名青史。”
-劇烈通膨
通貨膨脹,則是巴菲特提到的第三個隱憂。美國大幅降息之后,貨幣供給大增。根據統計,美國近期大印鈔票,貨幣基數量遠較過去提高85.1%。一旦金融體系信心恢復、重啟放款,大筆資金流瀉而出,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之出現。屆時,現金的實質購買力,將可能大幅降低。
-劣幣逐良幣
而第四個警鐘,“劣幣逐良幣”,則來自于這次金融風暴中,許多企業(如二房、AIG…)體衰難續,紛紛伸手向政府討錢。也因為政府編列了大筆預算來救援,使得這些冒險捅簍子的企業,反而比一些穩健經營的企業,享有更低廉的資金成本,似乎還有點“因禍得福”。巴菲特對此,深感不平。
不過,從整體資本市場來看,這種情況,也只能算是一種特例,也剛好是在這種系統性危機時,公部門才肯出手相救。若是在別的時候,這種企業或許就可能要自己付出慘痛代價,不可能用納稅人的錢挺他們。
-警鐘下的三個原則
在后金融風暴的時候,尤其是前述提到的“四個警鐘”的情形下,我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呢?
首先,永遠只用有余裕的錢來投入:這是指在生活消費、必要的存款之外,還有余裕的部份。這部份,才是合理長期持有企業股權的“資本”。尤其,目前市場波動相當大,任何融資、“搶短線”的心態,都可能造成財富的無端減損。
其次,永遠只選擇好的企業:許多企業在這一波大崩跌中,價格跌至極低的水平,但仍不一定代表有持有的價值!企業本身的長期競爭力、獲利模式的合理性,是決策前必須優先考慮的項目。
第三,永遠以合理的價格不斷買進持有、并與企業一起長期成長:面對可能來臨的劇烈通膨壓力,評估企業價值,并在市場悲觀氣氛中,以合理價格增加對企業的持股,讓企業透過不斷的獲利,創造營運獲利上的“復利效果”,將是打敗通膨的關鍵。
而最重要的,是永遠讓自己知道,一些正確的原則和信念,在執行的過程中,并不一定會馬上立竿見影、迎向光明,很可能會在黑暗中,伴隨著孤獨,再踏入另一個黑暗隧道。然而,對于人生“中長期的成功”(例如財富的累積),正是永遠需要這樣的堅持,與正確的原則,才能無懼于外在的沖擊,在動蕩中,累積自己的長期財富。
而這正是身處在后金融風暴時代的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寶貴體會。
(摘編自臺灣《聯合報》網站 作者:城國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