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4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出署名文章認為,中日兩國攜手進行歷史共同研究,像是在尋找雙方的“和解之鑰”。化解兩國恩怨的努力,并不僅止于在歷史長河中的省思,日本民間組織在中國的耕耘,也為日中友好“埋下種子”。
文章摘錄如下:
“期待日中雙方歷史觀點一致,本來就是很艱困的事情,我們開始研究之后發現,雙方認知的差距比實際的想象還要大,但我們盡量避免演變為政治問題,”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北岡伸一表示,“透過共同研究,盡管在外交上所言不同,我們仍可理解對方為何這么講。”
在古老的東大法學院三號館里,北岡教授敘述由他主持的“日中共同歷史研究”工作。這是2006年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時,與中方領導人胡錦濤所達成的共識;目的在于透過學者共同研究,進行對話、相互理解,以期對中日關系帶來正面作用。福田康夫訪中時也曾在北大演講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盡管雙方有過不幸時期,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不折不扣地去正視它,并傳承給后代子孫。”
歷史問題向來是中、日兩個亞洲強國產生摩擦的根源;參拜靖國神社、強征慰安婦及篡改教科書等爭論,無一不是源自歷史觀的分歧。北岡于訪談中坦言,在雙方輪流進行的研究會談中的確觸及兩國交往的歷史糾葛,譬如二戰后始終敏感的南京大屠殺人數。“我們不認為研究就此結束,而是仍將持續下去,”北岡說,共同研究在今年三月將告一段落,屆時會發表報告。
六十歲的北岡伸一是專研聯合國、日美關系的政治學者,2004年春天,獲延攬以特命全權大使身份出任駐聯合國次席代表。北岡是小泉、安倍等首相都倚重的外交智囊,日本爭取入常(進入常任理事國)一事即是由他負責前線的運籌帷幄;兩年后,北岡從外交官重返民間,隨即成為日中共同歷史研究的日方首席,而中方領銜的首席則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
中日兩國攜手進行歷史共同研究,像是在尋找雙方的“和解之鑰”。在彼此千絲萬縷的恩怨情仇中,愿意針對影響中日兩國甚至東亞區域甚深的歷史問題,坐下來認真研究,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如同步平所言,歷史認識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對戰爭被害與加害者具有完全不同體驗的兩個國家之間,討論歷史共識更是相當困難。
化解兩國恩怨的努力,并不僅止于在歷史長河中的省思,遞補日方共同研究團隊成員小島朋之遺缺(前慶應大學教授,被贊許為日本當代中國研究第一人,2008年病逝)的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曾談到NGO組織在中國大陸的耕耘。
他認為,對于改善雙方關系,民間團體從側面幫助,往往發揮可觀的影響力,“雖然有人批評,中國那么大,這是在沙漠中澆水,但我相信那種民間力量,種上幾百萬、千萬棵樹木,舒緩了原本高漲的反日情緒,也贏得農民信任。”
高原想告訴筆者的是遠山正瑛的故事,一個退休日本農學家帶領志工,在內蒙古恩格貝沙漠種植白楊樹的動人史詩。1990年,從鳥取大學教授退休多年的八十四歲遠山,以“地球村民”自許在不毛之地定居,他發起恩格貝植樹百萬株的活動,并號召日本國民“每人每周省下一頓飯、支持恩格貝治沙”,十年之間,先后有七千多名志愿者來到恩格貝,投入綠化沙漠的工程,而且從小學生到眾議員、前內閣大臣都有。
遠山說,“解決環境問題必須世界一體,綠化中國沙漠也是在幫助自己”。筆者在反芻日中“以史為鑒”一如在沙漠澆水的辛苦過程時,想象遠山為日中友好所埋下的種子,在黃沙滾滾的大漠中開得這么精彩、堅韌。(張瑞昌)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