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駛入馬六甲海峽。圖為編隊航行途中出現的絢麗晚霞。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
12月29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駛入馬六甲海峽。圖為編隊航行途中出現的絢麗晚霞。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
中新網12月30日電 《香港商報》12月29日發表西蒙周撰寫的文章指出,2008年末的時候,中國海軍終于亮艦。這次亮艦,攸關中國海軍走向藍海的前途。但駛向藍海,航母就不可或缺。 眼下確是建造航母的大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建造航母事不宜遲。
文章摘錄如下:
12月26日這天,毛澤東誕辰115周年紀念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遠征索馬里海域。
這可能純粹是時間上的巧合。但解讀很多,明年是建國60年,而今年則是改革開放30年,辭舊迎新之際,毛澤東路線和鄧小平思想治下的中國,在時間上剛好被一分為二。中國軍隊選擇這一天出征,有著雙重的紀念意義。
但這一天更重要的意義在于,575年前,明朝鄭和率領他的龐大船隊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從那以后,中國海軍再也沒有遠征過他鄉異國水域執行軍事任務。
專家和中國官方始終咬定,中國海軍此次到外海,僅是護航,不會登岸,不會與別國艦隊聯合行動。所以,盡管網友們為此次護航起了無數個令人痛快暢快的名字,專家卻說,“鄭和-2008”更確切。
專家的說法其實也有不對之處。這支護航編隊,與604年前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相比,在規模上是萬不可同日而語的。史料載,鄭和船隊的旗艦“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尺”,船高4層,船帆12張,中型船艦則“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整個船隊總計208艘艦船,官兵27800余人。網絡史學家當年明月評價,盡管中國史界一再強調鄭和下西洋率領的是船隊,而非艦隊,但按實際的情形,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巨無霸航母戰斗群。
不過,鄭和艦隊真是帶著友好揚帆遠航的。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盡管鄭和艦隊曾經順帶收拾了多達5000人的海盜,但他們真正的使命卻是和平交流和官方貿易。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鄭和艦隊盡顯當時中國作為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與這些相比,575年后出征的中國海軍,規模上未免寒酸些,2艘導彈驅逐艦和1艘補給艦,870名官兵,加到一起,尚不到鄭和艦隊的零頭。從執行任務上來說,兩者倒是有促進貿易的相同之處。但就總體言,鄭和艦隊當時舉世無雙,其擔負的使命,既包括探知未知世界,促進交流,也有揚大明國威的意圖。相形之下,26日啟程的海軍,盡管官方不愿公開承認,但上述的使命同樣擔有一二,只不過,在程度上要比鄭和艦隊遜色很多。
出征的海軍編隊,船艦都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制造,2艘驅逐艦均為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艦,據說與世界上最先進的同類艦艇不相上下。索馬里海域現在云集著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海軍艦隊,那里不但是圍剿海盜和護航的主陣地,還是一個展示、比試各國海軍軍力的大舞臺。過去,中國派遣艦艇訪問世界各地,始終不愿派遣此類艦艇,主要考慮是軍事保密。現在,中國把最好的艦艇亮出來,一當然是要確保護航成功,裝備上不得有任何疏漏和不足;二是在各國實力大展演中,中國不希望自己的軍艦被比下來;其三,中國對自己研制的軍艦必定是充滿信心,因此才公開透明地宣布要派艦護航,并敢于在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之下,對艦艇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進行公開的檢測和宣示。
2008年末的時候,中國海軍終于亮艦。經過一年大起大落,正在經受經濟滑坡陣痛的中國,這顯然是件提振人心的大好事。這次亮艦,攸關中國海軍走向藍海的前途。翻開近現代海軍史,中國有過慘痛的過去。李鴻章一手塑造的北洋水師,盡管有著當時亞洲最大的總噸位,但終因體制腐敗和國力不濟,最后在甲午海戰中不堪一擊,窩在軍港中被打成廢鋼爛鐵。建國后,毛澤東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但限于國力,海軍仍是三軍中最大的軟肋。因只能進行純粹的近海防御,中國海軍還被稱之為“褐色海軍”。
“褐色海軍”亟須奔向藍海。但駛向藍海,航母就不可或缺。此次連帶著出外護航,中國軍方還首次公開承認,將積極認真研究造航母。根據各方面的情況分析,中國航母成軍已并不遙遠,短則2至3年,長則4到5年。完成這樣的時間進度表,對中國海軍來說,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存在趕工問題。有軍事專家認為,圍繞著建造航母,中國已進行了幾十年的準備,現在的情形是,天上的、地面的、水里的各種要素業已基本齊備,只等合適時機開工。
眼下確是建造航母的大好時機。一方面,國際環境紛紜復雜,但要求中國負起大國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另方面,臺海局勢危機系數劇降,建造航母的輿論氛圍更為寬松;再一方面,時值金融海嘯沖擊,通縮壓力近在眼前,建造航母可有效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天時地利人和,建造航母事不宜遲。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