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明天會更好——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在東京學習院大學舉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親臨會場勉勵兩國青少年為日中友好而努力。 中新社發 朱沿華 攝
|
11月12日下午,“明天會更好——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在東京學習院大學舉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親臨會場勉勵兩國青少年為日中友好而努力。 中新社發 朱沿華 攝
|
中新網12月9日電《日本新華僑報》載文指出,現在,日本社會彌漫著強烈的不安。盡管日本口口聲聲說堅持加強《日美安保條約》,但是,美國撤銷對朝鮮制裁,完全無視日本意愿,日本人心中,充滿一種被拋棄的孤獨。這次民調,反映了日本國民日益孤立的心理。
文章摘錄如下:
12月6日,日本內閣府發表“關于外交的輿論調查”,其中關于中日關系,2/3的人回答說對中國“不感到親切”,比去年增加3.1%,而認為中日關系“并非良好”的人也占70%以上,比去年增長了3.9%。對此,不論日本媒體還是中國大陸媒體,都有些意外。
如何解釋這個結果?近幾個月來,筆者接觸的日本媒體或知識界人士大多認為,兩年來,中日兩國關系有所好轉,他們對此表示滿意。但是,為何民調卻沒有印證上述日本精英層的看法呢?筆者認為,這是民調與精英層的感覺不同。因為,精英層是一個比較敏感的群體,他們是輿論的領導者,但是,他們的感覺、言論影響推動社會,必須要靠一定的環境、一定的時間。
此外,這次民調,反映出的結果,落后于兩國關系實際情況,即調查結果沒有同步反映兩國實際關系。或者說,最近一段時間,日本輿論環境沒有給精英層發表反映現狀真實情況的空間。筆者最近接觸的日本媒體人說,最近報道版面與時間,都讓位于金融危機,故他們無法深入報道中日關系的變化。
從這次日本政府輿論調查看,可以了解到日本國民一種印象一旦形成,很難消除。小泉時代造成的日本國民對中國的負面印象,留下了深刻的后遺癥。
奧運之前,餃子事件、東海油氣田、“藏獨”問題都是日本媒體炒作的題目。日本媒體報道這類問題,均以某種框架之下展開。在“中國毒餃子”等問題上,日本報道做了超越報道常識的渲染。另外一個方面,以奧運為分界,日本對華報道有所調整。
對這種民意調查還需綜合比較。假如橫向比較,中日關系與日美關系相比,下降的百分點并不算大。在這次調查中,日本人對日美關系的看法大為惡化。認為日美關系“良好”的人,比去年下降了7.4%,是1998年調查以來的最低點。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此外,更加反映了日本人孤立情緒的增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對非洲好感上升。其實,日本與非洲并沒有太多的聯系。這個結果反映出,日本人往往在民調時,存在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他們對沒有什么實質利害沖突的國家,懷有一種浪漫的向往。
還有,日本對華輿論好感下降,也與日本民眾自信下降有關。關于中日關系,比較一下70年代、80年代的兩國關系,就會發現隨著中國國力增強、日本經濟停滯,日本輿論對中國的印象反而下降。
日本對華輿論,還反映了更深一層的意思。即日本觀察世界的框架停留在戰后美國對日占領時期形成的價值觀念。進入21世紀,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作用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成為國際秩序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六方會談、上海合作組織、亞歐峰會等框架下,中國展現了日益積極的外交態勢。而日本仍然強調價值觀外交。其實,日本這種價值觀外交,是一種方法論缺失的反映。眾所周知,國與國的關系,從來都是利益關系。目前的日美關系,其實是強勢的美國對日本占領關系的延續。當然,而日本從戰后日美關系框架中也獲得利益。但是,目前日美貿易關系相對下降,經濟界已經敏感察覺到,“美國是靠不住的”。與此同時,日本媒體感覺到中國的作用日益增強。奧運會期間以及其后,眾多日本旅行者訪問中國,他們相信自己親眼看到中國巨變。最近,中國政府相繼出臺各種金融危機對策,顯示了中國政府的負責態度。對此,日本傳媒都給予及時報道,并有好評。
現在,日本社會彌漫著強烈的不安。盡管日本口口聲聲說堅持加強《日美安保條約》,但是,美國撤銷對朝鮮制裁,完全無視日本意愿,日本人心中,充滿一種被拋棄的孤獨。這次民調,反映了日本國民日益孤立的心理。(劉迪)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