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6日電 香港《大公報》11月26日發表張敬偉撰寫的文章指出,針對海外熱炒中國航母的聲音,中國的態度逐漸篤定──中國有能力建造航母,有航母很正常,是中國的內政,而且不會改變中國的整體防御戰略。中國的航母戰略是可圈可點而又進退自如的,體現出了相當的外交和軍事智能。
文章摘錄如下:
17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一篇獨家專訪中國國防部外事辦主任錢利華的報道。錢利華雖未直接論及中國是否要建航母,但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權這么做。他認為:“即使有一天中國擁有了一艘航母,也與別的國家不同,我們不會將其用于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響力。”盡管如此,西方媒體還是對此進行了猜測,如英國《金融時報》就認為這是“中國在暗示即將造一艘航母”,英國《每日電訊》則稱中國建航母的計劃和日期一直“無人知曉”,美國最新一期《外交雜志》則以調侃的口吻借電影007來影射中國的“藍水海軍”。日本、印度、法國等媒體也在紛紛炒作中國的航母戰略。這種炒作向來有之,在2007年“兩會”期間,美國甚至聲稱中國已造出航母。當時中國國防科工委則予以澄清:“中國具備制造航空母艦的能力,但具體什么時候制造目前還沒有定。”
可以說,針對海外熱炒中國航母的聲音,中國的態度逐漸篤定──中國有能力建造航母,有航母很正常,是中國的內政,而且不會改變中國的整體防御戰略。
筆者以為,中國的航母戰略是可圈可點而又進退自如的,體現出了相當的外交和軍事智能。
從進的角度講,中國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強國,馬上就要進位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中國擁有自己的航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二,中國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疆,擁有航母更能有效地保護海洋權益。其三,在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母。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也不相稱。而且,從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看,印度、巴西甚至泰國都擁有航母,相較于這些國家,中國沒有理由不擁有航母。從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看,日本雖然沒有航母,但其有相當于航母的大型軍艦,屬于一朝就可升級的“準航母”。另一東亞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造船基地,也擁有制造航母的能力。從地緣政治和軍事平衡的角度講,中國擁有航母也屬于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其四,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壯大,中國已從內陸國家轉型到海洋貿易型國家。2008年的中國貿易依存度已高達70%以上,為維護貿易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國必須有足夠海軍力量作為后盾。擁有航母,是最有效的護衛手段。其五,在亞太區域美日澳軍事同盟對華形成遏制環鏈以及美軍動輒用航母群巡弋臺灣海峽來威脅臺海關系的情勢下,中國擁有航母也是為確保亞太區域軍事平衡。這不僅有助于維系區域和平與安全,更能保護國家領土與安全。這是利己利人的常態軍事博弈,也是中國軍事防御和威懾戰略的明智抉擇。
金融危機的加劇,中國在全球地位的彰顯,也使得中國在未來全球戰略格局中擔負越來越多的責任,不排除和相關大國聯合展開海上軍事行動的可能。沒有航母作為后盾,中國海軍的遠洋軍事能力就得不到提升。而且,近年來中國也逐漸改變了既往韜光養晦的對外戰略。胡錦濤主席去年就明確提出要“建設強大人民海軍”的要求。此外,從今年的珠海航展也可以看出,中國對于展示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裝備變得越來越自信,不再遮遮掩掩。一個由內向轉向外向,一個由“黃色文明”蝶變為“藍色文明”的古老國家,擁有航母也算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中國向來是一個習慣借鑒歷史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漢唐”和“康乾”兩個盛世都表明,強大的中國不僅僅是經濟和文化的繁榮,還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撐。2005年,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該文雖是警示美國不要重蹈開封覆轍,但在中國人的心頭,卻有著更為酸楚的歷史點滴。“兩宋”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典范,至今被一些知識分子所推崇。但重文偃武的結果卻是積貧積弱而被異族欺凌、滅亡。歷史告訴現實,也鏡鑒未來,海洋文明時代的中國,沒有航母會成為制約中國和平崛起的短板。
當然,中國不造航母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中國具有內陸國家的傳統,軍事建設向以陸軍為主,海空軍輔助之。此外,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御,沒有跨洋作戰的野心,對屬于進攻型的航空母艦也沒有興趣。更重要的是,航母造價奇高,維修費用昂貴,中國不愿意在這上面耗費太多的資源。加之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和周邊鄰國有海島主權爭議,中國也不希望因為一艘航母造成和區域內國家的矛盾。
所以,造不造航母,何時擁有航母,那是中國的內政,是中國基于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戰略選擇。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