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中方高度重視中美關系,主張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中美關系不因一時一事而改變。 中新社發 史利 攝
|
十一月六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中方高度重視中美關系,主張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中美關系不因一時一事而改變。 中新社發 史利 攝
|
中新網11月11日電 美國《僑報》11月10日發表社論《奧巴馬上臺,美中關系應縮短搖擺期》指出,奧巴馬上臺后,美中關系還是很可能面臨“搖擺期”。縮短“搖擺期”,最重要的是雙方建立互信,而互信只有在交流和合作中才能形成和增強。我們期待,奧巴馬新政府與中國領導人之間,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盡快地展開各種高層互動,從而增強互信,消弭摩擦。
社論摘錄如下: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后的美中關系,誠如他選前在美國中國商會《中國簡報》中撰文所說,雖然將面臨一系列挑戰,但只要認識到兩國的“共同利益”,就能“開展建設性的合作”。奧巴馬當選后,中國第一時間時致電祝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8日與奧巴馬通電話,雙方都表示要高度珍惜和大力發展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美中關系。
然而,回顧歷史,近年來美國歷屆總統上臺后幾乎都經歷“搖擺期”。民主黨籍前總統克林頓上臺前,曾對中國多次提出激烈批評,但執政伊始對華“搖擺期”后,開創了美中“建設性的合作伙伴關系”。現任共和黨籍總統小布什上臺后,曾視中國為“戰略對手”,軍機相撞事件更曾使兩國關系一度陷入低谷,“搖擺期”后卻致力發展兩國對話的常態機制,對華關系成為其執政8年的外交最亮點。看似“傳統”的“搖擺期”,折射出新總統對華認識的理性漸進過程。奧巴馬上臺后,美中關系還是很可能面臨“搖擺期”,這是多種因素使然:
金融海嘯、經濟衰退中民心思變。以“變”為競選口號的奧巴馬,必然會在內政外交政策中求變求新,與小布什拉開距離,其中包括對華政策。內政中,他將以保障國內就業、恢復經濟元氣為重點;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在貿易、匯率、人權、環保等諸多議題上,他會有對華加壓之勢。
貿易是美中最有可能發生摩擦的領域。在民主黨傳統和經濟形勢等雙重作用下,奧巴馬會實行更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美中貿易摩擦有望加劇。一方面,共和黨主張自由貿易,民主黨則篤信所謂“公平貿易”,即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下,支持一定程度政府干預的新凱恩斯主義聲音在美國正變強。奧巴馬已公開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稱將就匯率、美中貿易逆差等加大對華施壓。他執政后,可能更多利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爭端解決機制提起對華訴訟、更多采取反傾銷等懲罰性貿易措施,給美中關系帶來變數。
除貿易、匯率議題外,奧巴馬執政后,在人權、環保等議題上亦會回歸民主黨傳統框架。人權是民主黨的基本訴求之一,作為民主黨左翼人物,奧巴馬自會在人權議題上,對中國態度更強硬。而若奧巴馬兌現競選承諾,使美國重返《京都議定書》,美中兩個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間的關系,勢必面臨重新調整,讓中國在全球“氣候外交”中面臨更大壓力。
盡管“搖擺期”可能難以避免,但奧巴馬的個人風格,更加上美中關系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合力,此“搖擺期”應該可以大大縮短。
首先,美中關系從1979年正式建交至今,美國對華政策框架已總體穩定。從美國利益角度說,美中互相依存、利益攸關,這已成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黨共識。對此,奧巴馬應該看得很清楚,尋求推進兩國理性合作的意愿會更強烈,正如他在民主黨初選首次辯論中所說,“我們必須往東看,因為世界的重心正逐步向亞洲轉移…… 很明顯中國正在崛起,而且會繼續下去”。
其二,世界經濟格局中,受困于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美國需倚重中國的建設性貢獻。中國持有美國約5500億美元國債,對維持美元主導的世界金融體系深具現實意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月將來美參加國際金融峰會,凸顯出中國對穩定世界經濟大局舉足輕重的作用。尋求力挽經濟狂瀾的的奧巴馬,不能忽視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獨特貢獻。
再者,海峽兩岸關系目前發展態勢良好,減少中美就此敏感議題發生摩擦的可能。臺灣問題仍是中美兩國關系中最敏感的核心問題,而兩岸兩會近日在臺灣簽署四項協議,“三通”大步邁進。從奧巴馬的競選語言看,雖仍有堅持一手“中美三個公報”、一手維持“對臺關系法”之意,但已明確表態,兩岸問題是“1990年代以來最好”。
最后,奧巴馬的個人風格,強調技術性和操作性,兼具活力激情和務實理性,他也定會意識到,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與中國合作。因此,美中關系在穩定中發展,在微調中前行,盡可能縮短“搖擺期”,只有這樣才最大程度地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而縮短“搖擺期”,最重要的是雙方建立互信,而互信只有在交流和合作中才能形成和增強。我們期待,奧巴馬新政府與中國領導人之間,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盡快地展開各種高層互動,從而增強互信,消弭摩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