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中國應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2008年10月30日 08: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2008年10月29日,據悉,中國國務院近日印發第三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對未來15年土地利用的目標和任務提出6項約束性指標和9大預期性指標。6項約束性指標集中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義務量、人均城鎮工礦用地等主要調控指標中,其核心是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確保15.60億畝基本農田數量不少,質量有提高。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中新網10月30日電《澳門日報》10月30日發表社論指出, 為了國家的安全安定,為了農民的生計和永續發展,中國必須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退讓,各地特別是省級政府應該主動負責。那種放任自流,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非法批準建設用地的情況必須遏止。
社論摘錄如下:
由于地方擅自擴大建設用地規模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央提出的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目標正面臨嚴峻挑戰。經濟順景的情況下要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經濟冷風下更要保住這條“紅線”。有了糧才能心不慌。
中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重要。為此,就必須保住一定數量的耕地。況且,到二○二○年,中國人口總量預期將達到十四億五千萬人,國家還需要再增產一千億斤糧食。但是,中國的耕地狀況卻是十分令人擔心。未來一段時間,耕地減少的趨勢還將繼續。一是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但尚無有效措施杜絕“先占后補”、“占優補劣”以及“只占不補”等情況;二是一些地方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外擴大建設用地規模、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現象尚未徹底消除,影響了耕地保護效果;三是生態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仍將占用部分耕地,國家明確禁止不符規劃的生態退耕,但地方生態退耕的需求還客觀存在;四是當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避免因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耕地數量;五是自然災害損毀耕地在短期內很難完全復墾;六是城鄉建設用地粗放浪費普遍存在,盲目擴張,閑置突出,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偏低。
與此同時,中國耕地后備資源已不多,加上生態環境約束,制約了耕地資源補充的能力。因此,落實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的要求,遏制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突出和建設用地粗放浪費共存的局面,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目標,迫切需要以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來破解,任務十分艱巨。
從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利益來說,耕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有了土地,心里踏實,土地給農民帶來的安全感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比擬的。一旦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就業問題又沒有解決,就可能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有一段時間,不少地方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非法批準建設用地行為呈現蔓延上升之勢,有限 的耕地受到侵呑。于是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嚴格執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要求堅決遏制并依法糾正亂占農用地進行非農業建設。中央制定確保十八億畝耕地不減少的“紅線”,其良苦用心也就在此。
這次農村改革的核心——農地改革在宅基地流轉領域得以突破,即放開宅基地流轉的界限,顯然來得恰到時候,這也能有效解決大規模圈地的情況,阻止地方隨心所欲地圈地。所謂宅基地流轉或叫置換,是指將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起來,搬入新建多層或規劃合理的住宅中,騰出來的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投入其它用途,包括復耕、工業用地。復耕,當然是更為艱難的工作,但這卻能為保住有限的耕地開辟另一條道路。
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應該主要由誰來管?今年三月以來,經國務院同意,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向各省(區、市)政府聯合下發了《二○○七年度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工作方案》,明確今年的耕地保護目標考核工作由各省級政府自查和三部局組織抽查組成。也就是說,省級政府要負主要責任。據悉,抽查工作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為依據,以核查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變化情況為重點,全面評估省級政府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
對檢查中發現問題的省份,向省級政府反饋抽查情況,明確各省存在的問題、應該整改的問題和國務院三部局跟蹤督辦落實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責令限期糾正;對抽查發現的違法案件及責任人,要按照程序,提出建議,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查處的要查處。
為了國家的安全安定,為了農民的生計和永續發展,中國必須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退讓,各地特別是省級政府應該主動負責。那種放任自流,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非法批準建設用地的情況必須遏止。
【編輯:劉雨生】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