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6日電 臺灣《典藏古美術》雜志5月號刊文,介紹了原始瓷仿青銅器的兩個高峰。原文摘錄如下:
中國燒制瓷器的歷史,大約始自相當于中原夏商之際的原始瓷,距今至少有3500年以上。從原始瓷發展到越窯青瓷,大約在東漢中晚期,距今不足2000年。換句話說,原始瓷的生產有1500年以上的跨度,從時間上看,幾乎占了半本中國瓷器史。
原始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英文常常翻譯成“proto-porcelain”,可以理解為最初的瓷器。西方學術界按照他們先定義概念的學術習慣否認其為“porcelain”,而歸為“stoneware”,這個詞在西方相當于一類有釉的陶器。筆者去法國訪問的時候,在巴黎北郊承蒙法國考古學會會長Guadagnin的安排而見過,燒成溫度最高也能達到1,200~1,300度,但肉眼就能感覺到與中國的青瓷區別較大,而與唐代的低溫釉陶外觀倒是有些相似。stoneware在中國往往指清代及近現代以來的水缸類器物,或稱“器”,是從日本引入的稱法。
原始瓷與陶器的最大區別在于原料不同,已經采用瓷石,正是對這種材料的認識和使用,才使得燒成溫度可以提高到1200~1300度。就中國南方地區而言,無論是原始瓷、越窯青瓷、龍泉青瓷,還是元明清的青花、白瓷和彩瓷,以及康熙時的“糯米白”,都是以瓷石為胎骨,三千五百余年來本質上基本相同。
一般來講,僅以瓷石為胎可以燒成瓷器,但僅用高嶺土是無法單獨制瓷的。加入高嶺土使得胎骨更為白凈,燒成溫度更高,而瓷器的質量也更好。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歐洲人把這些在中歐貿易上能給他們帶來巨額利潤的器物定義為porcelain,并企圖在歐洲仿制,但最后不得不通過在華傳教士(如殷宏緒)得到的情報,認識了瓷石與高嶺土才得以仿燒成功。因此,對于瓷器這個名詞的認識,不必糾纏于簡單定義,重要的是應該先理解其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目前仍然不清楚原始瓷最初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但可以確定與印紋硬陶有關。盡管在中原地區相當于夏代的地層中,曾出土過極少量的原始瓷碎片,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從生產地證據入手,應該成為關注原始瓷問題的一個正確方向。原始瓷的窯址均發現于南方地區,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只分布在兩個省分,除了江西鷹潭的角山窯址,其余都在浙江境內的太湖至杭州灣區域,大約有60余處。
角山窯址的年代頗有爭議,但是相當于商代這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爭論點無非是處于相當于商代的哪個階段。角山窯址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原始瓷窯址,這是現在對于瓷器溯源能夠達到的最遠點。
浙江境內目前發現的原始瓷窯址,最早的是位于錢塘江以北、湖州南部的黃梅山窯址,和鄰近而最近剛剛發現的老鼠山窯址,時代相當于商末西周初期。西周早中期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發現。西周晚期的窯址只在靠近湖州南部的德清境內發現過幾處,去年(2007)發掘的火燒山窯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時代跨度很大,從西周晚期一直延續到春秋中晚期。從春秋中晚期開始,除了德清,在錢塘江以南的蕭山、諸暨、紹興、上虞等地也發現了大量窯址。錢塘江以南燒制原始瓷的范圍略廣,但是時間很短,大約在戰國早期以后就停止了。而德清一帶至少到戰國中晚期仍然在繼續燒造。之后一直到東漢中晚期,即早期越窯青瓷燒造之前,原始瓷經常出土于同期的墓葬中,但尚未發現過窯址。
以上這些已經發現的原始瓷窯址,分布情況是時代最早的角山窯址位于浙江、江西、福建交界的信江流域;次早和最晚的湖州、德清一帶窯址,全部集中在東苕溪流域的天目山余脈;介于次早和最晚之間的,除了東苕溪流域,還分布于錢塘江以南的浦陽江流域,至曹娥江流域間的會稽山余脈。這個時空上的先后,與越人特有的土墩墓在分布、遷徙及時代上的規律幾乎完全重合。土墩墓的主要隨葬品為原始瓷,原始瓷也主要出土于土墩墓。
可以說原始瓷窯址是隨著土墩墓族群,從浙、贛、閩三省交界處,自南向北遷徙到浙江境內的太湖至杭州灣區域。首先落腳于東苕溪流域,大約到了春秋中晚期,也就是越國最強盛的前后,其中一部分向南跨過錢塘江到達句踐都城(今紹興)附近,如已發掘的前山窯址等,且南進的部分只燒制到戰國早期,越國遷都瑯琊前后又突然消失。
以原始瓷窯址出土標本,并結合各個時期土墩墓的出土物看,可以發現原始瓷的主流品種為豆至碗系列,從最初高柄喇叭足的豆發展成無柄矮足,再到無柄無足的碗。但是有兩個階段頗為特殊,第一階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中期,第二階段為戰國早期以后到戰國中晚期,在這兩個階段內較為集中的出現了原始瓷仿青銅禮器生產。(王屹峰 浙江省博物館)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