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比什凱克舉行 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9月16日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結束了對中亞四國的訪問和參加兩次峰會的行程,中國在中亞展開的創新性外交引發外界關注。境外華文媒體指出,這是中國外交全面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創新之舉。透過“西進”政策的推動,不僅使中國成為“真正的全球性力量之一”,也更符合北京戰略機遇期的需求與中國的國家利益。
筑牢中國與中亞合作基礎 形成更緊密利益共同體
香港中通社指出,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受到各國首腦和民眾的支持和歡迎。學者認為,習近平此訪為中國打開了向西開放的通道,這是中國外交全面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創新之舉,釋放出重大政治、經濟利好信息。
文章援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指出,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并提出要創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將為歐亞大陸這條尚在沉睡的經濟帶輸入巨大的活力。
香港《文匯報》援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梁云祥觀點指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結構有一定差別,因此雙方在經濟方面的合作前景就顯得非常廣闊。“習主席提到的‘絲綢之路’ 精神也就是希望各國能在經濟上展開廣泛合作。”
梁云祥還指出,“上合組織成立的初衷就是反對‘三股勢力’。”中俄及中亞各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將面對來自極端勢力和分裂勢力的挑戰,因此習近平在上合峰會上重申“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合力打擊‘三股勢力’”就顯得尤為必要。
《旺報》指出,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力量成長驚人,除了經濟,中國在中亞安全問題的影響力也在上升,誓言透過多方合作,抗衡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離主義等“3股邪惡勢力”。這也符合中亞各國的政治利益。
香港《大公報》刊文指出,習近平提出了加強反恐合作、聯合打擊三股勢力的主張,得到了出訪地國家領導人的一致明確支持。
文章指出,可以說,習近平此行成效顯著,與中亞國家深化安全領域合作,將為反恐和維護穩定提供一個良好的外圍環境。而安全問題一直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貿易及人文交流方面深化合作,將筑牢安全合作的基礎,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中國在中亞開展創新性外交 “西進”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臺灣《旺報》指出,從地緣政治分析,中亞向來是世界強權的角力場,在中國崛起的國際情勢下,北京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筒越來越大。
文章說,中國影響力伸入中亞,有兩大戰略出發點。首先是能源考慮,透過與中亞各國簽署金額龐大的能源協議,一可增強中國在中亞的發言權,二可確保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供應,不再受制于少數的能源輸出國。其次是強化大陸在發展中國家的領導地位。北京深知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定位,積極拉攏其它發展中國家,仍是重要的外交策略。
中通社指出,習近平在中亞展開的創新性外交引發外界關注,被視為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新布局。陳文玲說,習主席此次訪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的大背景下,中國周邊環境近年來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國家戰略安全出發,面向中亞、西亞加強合作是中國必然的戰略選擇。
此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曾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回旋地帶在中西部,向西開放是國家的重要區域戰略布局。由此可知,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已將西部視作中國深化改革布局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有分析認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已達成以開放促改革的共識。因此,未來中國西部的發展也需要引入外部開放動力,而“向西”開放無疑是最佳選擇。習近平此訪正體現了中國外交與國內重大發展戰略的緊密配合。
《旺報》還指出,由于中亞已成為中國大陸西北邊疆安全屏障和經貿、能源戰略合作伙伴;“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涵至少包括以下多個層面:
首先,與中亞各國加強經貿、能源合作及和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習近平此行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在中亞地區營造一個好的安全與穩定的環境。
第三就是透過一系列重要倡議與合作計劃將該組織打造成政治、安全、經濟、社會等多領域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最后,自從美國總統奧巴馬推動再平衡亞洲政策以來,中國大陸有必要權衡“東進”和“西進”。透過“西進”政策的推動,默默地積累經濟實力,不僅使中國大陸成為“真正的全球性力量之一”,也更符合北京戰略機遇期的需求與中國大陸的國家利益。(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