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李克強圓滿結束訪德回國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5月29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29日刊文指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歐洲,從不同的側面向世界釋放了中國開放、尋求共贏的正能量,以及不同類型國家發展雙邊關系的“典范意義”。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籠罩歐盟,這個“典范意義”不可小覷。
文章摘編如下:
如同新一任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首次出訪舉世矚目,新任總理李克強的亞歐之行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李克強首訪涵蓋歐洲,足見中國新一屆政府對發展中歐關系的重視。而選擇瑞士與德國,更從不同側面,向世界釋放了中國開放、尋求共贏的正能量,以及不同類型國家發展雙邊關系的“典范意義”。
李克強是在歐盟對華光伏與電信產品實施“雙反”的喧囂之中踏足歐洲的。作為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陸國家,此次瑞士通過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區協定,當了一回“吃螃蟹的”歐陸國家——首開中國同歐陸國家簽署自貿區、中國同世界經濟20強國家簽署自貿區的先河。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為何要簽署如此協議,并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圈的“典范”,個中透露的是某種敢于領風氣之先的國家自信。
正如李克強指出的:中瑞關系之所以歷久彌新,成為不同制度和文化國家之間友好交往的典范,主要得益于一種敢為天下先、爭當“第一”的品質。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今后還會創造許多新的“第一”。
只有擁有足夠開放、足夠創新思維的國家,才能敢為天下先。中國和瑞士的這兩個第一,不僅將對未來中歐合作模式的拓寬具有啟迪作用,也向正動“保護主義”腦筋的布魯塞爾,顯示了兩個開放國家共同持有“自由與公平貿易”的決心。在貿易保護主義陰影下歐盟當局,這個“典范意義”不可小覷!
按照某些觀察家的話,近年來中德關系“好得不能再好了”。這體現在雙方經濟的強力互補上,體現在貿易額上,更體現在雙方政治互信上。李克強的德國之行說明,兩國關系在全新的復雜的國際環境下,還可以更好;其“領跑者地位” 還可以更上層樓。因為兩國關系的提升還體現在一些共同的價值判斷上。
李克強訪德成果,最引西方媒體唏噓的是:德國為了中國市場居然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反對布魯塞爾!這是極為膚淺的解讀。默克爾極力反對對華“雙反”的背后,是與中國共同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理念支撐。
誠然,兩個外貿大國在這種特殊場合,共同發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強音,極具典范意義。
中德關系的典范意義,還體現在雙方對各自發展道路的理解、尊重,以及雙方對對方在歐債危機中扮演角色及作用的認可。這在本次兩國聯合公報中均占了單獨的條目。
德國雖身在歐陸,但卻是歐洲唯一一個與中國一樣沒有“寅吃卯糧”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及時實施結構改革的國家。這個共同點對雙邊關系的影響,要比今天的貿易數字,具有更深遠的意義。這是中德關系“可以更好”的典范意義所在。
李克強在德國講話時,將中國經濟“轉型”將給兩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觀點,亮給德國。雙方在此領域達成重要共識。這將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成為中德關系更上一層樓的強大動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