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廣東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在廣州閉幕,朱明國(左一)當選為政協第十一屆廣東省委員會主席。2010年至今,朱明國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圖為朱明國與黃龍云握手致意。中新社發 陳啟任 攝
1月25日上午,北京市政協第十二屆一次會議舉行大會選舉,吉林當選為第十二屆北京市政協主席。圖為吉林等12位新當選市政協領導集體和媒體記者們見面。劉震 攝
中新網2月2日電 香港中通社1日刊發署名莊恭的特稿稱,中國政協31省(市、區)新一屆委員會主席于2月1日前全部選出,其中一批年富力強的政壇“新貴”開始主掌政協,打破了以往外界對政協機構的偏見。
報道注意到,在此番人事變動中,51歲的吉林當選北京市政協主席,成為內地又一位“60后”省部級大員;原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也官升半級,成為正部級的粵政協主席,此前他曾因成功處理“烏坎事件”而廣受稱贊。
此外還有11人首次當選地方政協主席,其中不乏資歷深厚或具有專業背景的地方高層,例如新任上海市政協主席吳志明、遼寧省政協主席夏德仁(金融學博士)、重慶市政協主席徐敬業(經濟師)等。另有3位女性分別當選江蘇、浙江、廣西政協主席。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昀獻指出,今年中國各地政協換屆凸顯了專職化、年輕化的特點,而以往政協領導多被視為“二線官員”,政協本身甚至被外界誤以為是黨政的附屬機構,“而今形勢正在發生變化,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得到了修正。”
劉昀獻認為,地方人事變動的特點透露出政協地位的提升,按照十八大報告確定的政治體制改革路徑,人大、政協將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方面扮演強有力的角色。一批處于上升通道的官員主掌政協,有利于強化政協機構的責任感、事業心,增添朝氣和銳氣,引導社會精英在現有體制下最大程度地發揮“正能量”。
政治協商機構是中共與民主黨派、群眾團體、行業精英溝通的主要平臺。專家透露,中共新一屆領導人更加重視發揮政協的民主協商作用,有可能將其作為構建民主政治的“試驗田”與“前沿地帶”。
不久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專門走訪了各大民主黨派,中共7位常委還集體參加了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習近平指出,“眾人拾柴火焰高”,十八大對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部署,賦予人民政協“更重大的責任、更光榮的使命”。
亦有北京專家認為,地方政協的人事布局只是政協改革的一個起點,“協商民主”制度的完善有待于明確政協委員產生機制、監督權限、議政規則等等,而諸多問題的破解首先需要政協機構本身具有較為強勢的領導能力,相關人事變動趨勢還有望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換屆時得到印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