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8日電 香港《大公報》8日刊出評論說,中美兩國之間既有諸多方面的合作,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同時又存在著分歧,這是中美關系的常態。中美關系的發展是兩國不斷進行利益調適的過程。這種調適過程會伴隨著一系列協商、爭吵、談判,兩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會有利益的博弈,利益調適將充滿著中美關系的全過程。
文章摘編如下:
進入2010年,中美兩國關系陰晴不定。1月底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接著美國總統會見達賴喇嘛,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經過3月雙方的努力,4、5月間兩國關系有所改善。7月下旬在東盟地區論壇上希拉里國務卿突然發難,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挑戰中國。9月奧巴馬總統派高官訪華,兩國關系又出現改善跡象,但還未等兩國關系回暖,雙方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爭吵又激烈起來。
基本格局沒有變化
2009年在紀念兩國建交三十周年時,雙方都在期盼在第二個三十年中,兩國關系會有更大的改善。確實,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兩國關系與當初建交時是大不相同了,但兩國關系的基本格局卻沒有變化,即兩國之間既有諸多方面的合作,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同時又存在著分歧,一些老的分歧仍然存在,新的分歧又會不斷產生,如在一些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的分歧。在分歧突出的時候,共同利益沒有消失;在發展勢頭順利時,分歧也還在那里。這是中美關系的常態。
“小北約”完全不現實
有人擔心,美國正在拼湊亞洲版的小北約遏制中國。對此,筆者想說:
第一點,確實在美國不乏希望遏制中國的人,但他們不代表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美國現在的對華政策還是一種兩手的政策,即一方面與中國進行全面接觸,在有共同利益的諸多方面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對中國的崛起又心懷疑慮,因此要實行牽制、平衡的政策,包括加強與中國的一些鄰國的關系,防范中國威脅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對美國利益的挑戰。實際上美國政策的這兩手都在加強。但總體說來,合作應對共同挑戰是兩國關系的主流。
第二點,關于亞洲版的小北約,筆者認為是完全不現實的。冷戰結束后,國家利益變得錯綜復雜,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周邊國家實行的睦鄰政策,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了高度相互依賴的關系,中國現在是日本、韓國、澳洲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從今年起已經正式生效。雖然中國與有的周邊國家之間還有一些問題,包括領土爭議,但這些國家與中國比鄰而居,山水相連,筆者認為,它們不會因為美國的一些忽悠,就一頭扎到美國懷里,與美國結成反對中國的同盟。
南中國海的問題曾經在東盟地區論壇上成為熱點。但在9月下旬的美國—東盟峰會上(實際上只是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奧巴馬與十國領導人匆匆忙忙地用了一頓午餐)這個問題卻沒有提起,在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根本沒有提到南海,東盟地區論壇后,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也在一些場合講到,美國愿意支持一種程序,鼓勵中國和其鄰國就南中國海等處的領土爭端進行對話,美國不會直接介入其中。他也坦率地承認,東盟國家沒有尋找一個調解人的愿望。
可以擺脫對抗宿命
中美關系的發展是兩國不斷進行利益調適的過程。在上世紀90年代,兩國主要在一系列涉及雙邊的問題上進行利益調適。進入本世紀,中美關系中包括了越來越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問題,兩國合作面拓寬了,進行利益調適的范圍也同時拓展了。現在主要是在地區問題上,接下來,兩國將會在一系列全球性的問題上進行利益調適,如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金融體系的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機制等等。
這種調適過程會伴隨著一系列協商、爭吵、談判,兩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會有利益的博弈,但最后兩國會在一些主要的問題上達成妥協,彼此感到可以容忍、接受,或者還比較舒服。這種利益調適將充滿著中美關系的全過程。
總之,一方面,中美關系不是一帆風順的;另一方面,兩國也可以超越歷史上大國競爭走向對抗的宿命,找到一條積極的共處之路。(陶文釗)
參與互動(0) | 【編輯:程濤】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