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6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6日刊文說,美國的俄間諜案牽涉者都不是外交官;也不是長期潛伏的所謂的“沉睡者”;這些人如果真有名稱,在后冷戰年代里應該是“快樂間諜”。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聯調局(聯邦調查局)6月28日宣布破獲十一人的俄羅斯間諜網,除了一位在塞浦路斯被捕的聯系人以外,十位都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典型,他們或是企業家、或是媒體專欄作家,有的是房地產經紀人,有的是基金經理人,個個都有體面的職業,其中四對是恩愛夫婦,一位開奔馳500的花花公子,一位美艷的交際花。
許多媒體的焦點都放在這位“女邦德”身上,她在FACEBOOK上傳百張照片,更成為間諜故事最好的配照,她的克格勃高干父親在巴克來銀行、私人飛機租賃公司的工作經歷都被翻出來,連她的前夫都跳出來受訪,沾沾媒體效應的光。
但是這樁間諜案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他們都不是俄羅斯外交官;在歐美國家,派駐在外的俄羅斯外交、文化、媒體機構,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替情治機構工作的,這些“間諜外交官”身份半公開,自己清楚了解隨時處于被監控的狀態,雖然工作不容易展開,但是被抓到,有外交官庇護,大不了遣送回國。
這十個人也不是所謂的“沉睡者”;“沉睡者”潛伏在敵方多年,一直記得自己的任務與聯系暗語,直到有一天,“祖國”來人用暗語喚醒,他們可以拋下自己所有的一切,為保衛祖國效命。
這十個人如果真有名稱,在后冷戰年代里,應該是“快樂間諜”。
說他們快樂,因為他們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被派出來,當時的俄羅斯“民不聊生”,能夠有新身份、有生活費,到天堂美國來,剛開始也許要痛苦的適應,掩護身份,但后來融入中產階級生活,就是享受了。
當時正是克格勃被解散,情治機構一再改組,最后由SVR負責國外情報,冷戰結束后,決定要用新的方法收集情報,于是對美國、歐洲派出潛伏在社會基層的間諜,這是個規模頗大的計劃,據一些俄羅斯老情報人員說,單單是美國就有高達四十對間諜。
情治機構就像任何官僚一樣,開始一項計劃,只要沒有人強烈反對,沒有出大紕漏,即使效率再差,也會持續;每個人出發之前都被耳提面命交代任務,但是到了美國,久而久之,工作沒有壓力,也不會有調差回國的處罰,許多人樂不思蜀。
而在這出間諜鬧劇中,快樂的氣氛還感染到監控的聯調局,他們可以監視長達十年,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簡直是天文數字,最不可思議的是監視一處新澤西埋藏現款的荒野長達三年,看誰來提款。
聯調局從開始就不認為他們構成多大的威脅,最后也僅控以“沒有申報為外國政府代理人”,不是間諜罪,但如果冷戰后,俄羅斯沒有派這批人,聯調局沒有這項反情報業務,豈不是越來越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嗎?
“快樂間諜”就像大公司的小職員一樣,所有支出之中,能夠報銷的都報銷:“為掩護工作的旅行;1125元美金”、“教育學費;3600元美金”。其中一位間諜的報告還要求撥款購買房子,遭到上峰怒批:這與任務所需不符;但是“快樂間諜”聲稱:“購買房子是我們在此地自然的下一步,一方面解決了房子的問題,一方面在珍惜擁有房地產的社會中,就要有樣學樣”。
擁有房地產是“資本主義的宗教”,既然“快樂間諜”要充分融入,邏輯結果自然要“在羅馬,學羅馬人做的”,但是如果從外表到內心,都越來越模仿敵人的思考,那么間諜作為戰斗的一種形式,還剩下什么意義?(郭崇倫)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