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資本董事長張懿宸:并購基金需要政策市場雙重支持丨兩會問計

2025年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國是直通車、騰訊財經聯合推出“兩會問計”特別策劃,對話大咖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文/陳昊星
并購基金究竟是什么?多數非金融專業人士可能不甚了解。
簡單來說,并購基金是由一群專業投資人募集資金設立的專項投資工具,旨在收購那些具備潛在發展優勢、但當前尚未充分釋放價值的企業。其運作模式是通過收購目標公司、實施經營改善和資產重組,最終以較高價格退出市場,從而實現投資回報。
2024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一系列舉措,支持和鼓勵上市公司開展并購重組,取得一定成效。并購基金作為促進行業整合、打造行業龍頭的有力抓手,也受到業界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長期關注這一領域。他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并購基金需要政策和市場雙重支持,從而打通其發展難點堵點,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產業鏈升級。
有效規避“創始人控制權之爭”
普華永道近期發布的《2024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回顧與前瞻》顯示,去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交易量較上一年增加24%,交易額2770億美元。
在張懿宸看來,目前中國服務行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分散的問題,做大做強的需求十分迫切。通過并購整合,不僅能夠優化資源配置,還可以整合企業核心競爭力,有效規避“創始人控制權之爭”等行業痛點,為未來戰略轉型和數字化升級提供堅實基礎。
并購基金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產業鏈升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他指出,并購基金作為專業的控股股東,在優化公司管理團隊和治理結構、為被投企業進行戰略和數字化賦能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依托于清晰的交易結構和規范的運營模式,并購基金能夠盤活存量資產,將A股市場中規模較小、擴張能力不足的企業打造成上市公司愿意接手的優質資產。”張懿宸說。
提供多元化退出渠道是解題關鍵
張懿宸觀察到,當前A股上市公司包含很多中小企業,雖增長乏力但賬面現金充裕,而一級市場大量資產因IPO渠道不暢形成“堰塞湖”,嚴重制約了創新投資與科創戰略的推進。
在他看來,解決并購基金發展中的困難和瓶頸,關鍵在于利用并購基金為資本市場提供多樣化的退出渠道。
張懿宸建議,未來應進一步打通并購基金發展中的難點和堵點,特別是監管政策執行層面存在的一些瓶頸。他提出應引導長期資金,如保險資金,穩步流入并購領域。通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降低部分風險因子的計算比例,可以逐步釋放權益資產配置空間,從而強化并購機構的資本實力。
“在此背景下,并購基金憑借其在并購重組中的靈活運作,能夠提供除IPO之外的退出方案,緩解企業及基金的流動性壓力。”張懿宸說。
目前,在“科創板八條”等政策利好推動下,市場對于并購重組估值問題有了更高包容性,這為并購基金進一步助力企業轉型和上市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
建議優化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
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迎來利好。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宣布,聚焦科技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試點適度放寬《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部分條款,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對于“控股型”并購,試點將貸款占企業并購交易額“不應高于60%”放寬至“不應高于80%”,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七年”放寬至“一般不超過十年”。
張懿宸表示,此前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對并購貸款風險管理的相關規定,如貸款比例上限為60%和不可用于資產重組,目前無法完全滿足市場對于靈活融資的需求。同時,并購貸款期限不得超過7年等要求,對再融資項目造成了較大制約。
他此次帶來建議:參照北京、深圳等重點區域科技類企業的并購試點政策,對于現金流健康的優質并購融資,適當延長并購貸款期限至不超過10年,提高承貸比例至不超過80%。
在張懿宸看來,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科技企業并購貸款作為一項重要金融工具,能夠為企業在并購重組過程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助力企業整合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國是直通車精選:
- 2025年04月02日 09:11:29
- 2025年03月31日 09:22:27
- 2025年03月21日 13:45:00
- 2025年03月21日 13:41:36
- 2025年03月14日 15: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