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垃圾圍城下的“焚燒”突圍
盡管遭遇爭議和反對聲,垃圾焚燒似乎未有片刻淡出官方視野。
南宮垃圾焚燒廠上月啟動前期設計規劃,本月初一份政府折子工程稱今年將推進阿蘇衛垃圾焚燒廠建設,這均被視為本市垃圾焚燒的破題之舉。只不過,與一些地區此前的盲目推進相比,北京政府層面在焚燒問題上,顯得溫和而理性。
在北京垃圾圍城的嚴峻現實面前,垃圾焚燒的一舉一動,雖極盡迂回之策,卻又堅決。
“焚燒”突圍
繼六里屯和阿蘇衛兩個垃圾焚燒廠項目建設遭居民反對后,5月11日,北京市啟動南宮垃圾焚燒廠的前期設計建設等規劃。 本月初公布的一份政府折子工程顯示,今年將“開展阿蘇衛循環經濟園區前期工作和阿蘇衛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順義區生活垃圾焚燒廠(二期)等今年也將開工。
這讓剛跟隨政府官員去日本考察的民間代表“驢屎蛋”有些錯愕,“沒想到,還是要動手了”。他認為,這是政府的一個信號,垃圾焚燒不會擱淺。
在選擇理性和溫和的政府公關姿態——組織居民赴日考察的破局之旅后,僵局漸呈消減之勢,官方似乎在有計劃地推進焚燒規劃。
南宮垃圾焚燒廠,被外界視為垃圾焚燒的政府“突圍”。市容委官員表示,“南宮”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在幾年前就已通過,目前是按程序進展到設計階段。他也表示,南宮周邊的居民不太集中,建廠阻力較小。
此前,按規劃啟動的六里屯垃圾焚燒廠和阿蘇衛垃圾焚燒廠環評時遭周邊居民反對。
5月,市容委轉發住建部的垃圾處理意見,意見提到垃圾焚燒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焚燒需要公示相關的監測指標,此外,焚燒地點的選擇等都予以明確。
市容委垃圾問題專家王維平表示,這個意見具有指導性,各地可參考制定地方焚燒標準和項目。
政府的“焚燒經”
雖然反對聲音不斷,但基于北京垃圾處理的嚴峻現狀,政府似乎從未放棄“焚燒”的想法,但采取了一種更溫和理性的危機公關方式——與民溝通,迂回前行。
“驢屎蛋”說,不管最終對弈結局如何,北京還是開創了一個歷史先例。他說,在聽聞反對聲音之后,政府部門沒有枉顧不理,而是采取了傾聽和對話的方式。
2月22日,北京市政府組織反對在阿蘇衛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周邊居民代表去日本考察垃圾處理技術。這是首次政府買單的民間考察行為。“這是破冰之旅。”“驢屎蛋”說。
日本之行后,市容委固廢處副處長鄧俊仍繼續和阿蘇衛周邊居民保持熱線聯系。
作為政府部門與居民溝通的代表,這位年輕官員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因為在與居民溝通時,他隨時可能要面臨指責、質問甚至出言不遜。
在3月舉行的一場與居民的座談會上,阿蘇衛周邊居民研究是否要組織居民自己搞垃圾分類,原本在結尾時要代表政府部門講兩句的鄧俊,在說到最后“請居民放心,一定要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結果”時,話音未落,在場居民高聲說“放心,放什么心,我們最不喜歡聽這樣的話……”多名居民隨聲附和,讓他尷尬不已。
此后,“驢屎蛋”和居民們被邀請,參觀南宮垃圾處理廠和高安屯垃圾綜合處理廠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更像是一種政府的公關行動。
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認為,相比傳統的政府決策過程,這種處理策略照顧了居民感受和利益,北京帶了個好頭。
記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當南宮垃圾焚燒廠啟動設計的消息在市容委網站掛出后,記者立刻采訪相關官員。此后再登錄網站時,該消息已被撤下。工作人員表示,領導聽說媒體獲悉后,馬上要求工作人員撤下消息。“建焚燒廠肯定是有反對障礙的,如果大家都看到新聞,南宮肯定又不好建了。”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于是,垃圾焚燒,一方面,政府在努力前行,按計劃建設垃圾焚燒廠;另一方面又顯得謹慎小心,避免引火燒身。
垃圾焚燒的前景
市容委官員明確表示,啟動南宮垃圾焚燒廠是形勢所逼,北京市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大,每天都有8000噸左右的垃圾因無處理設施而無法處理,“只能先填埋或找地方堆積,惡果是可以想象的。”
市容委官員陳玲此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力發展垃圾焚燒事業,降低垃圾填埋比例。“這些是經過人大代表認可的”。
市容委官員表示,建垃圾焚燒廠是經過多方面考慮來實行的,從土地資源情況來看,這項技術更適合北京,處理能力能滿足北京現在的垃圾日產生量,可以產生新的能源再利用,可以節約土地等。“按照十二五規劃,肯定要建設垃圾焚燒廠,但會根據具體情況,盡量采用新技術。”
反燒派專家趙章元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垃圾焚燒的前提必須是要經過科學的垃圾分類,如焚燒的垃圾中,塑料這類產品,是產生二英的根源。“驢屎蛋”在日本考察歸來后認識到,日本的垃圾分類近十種,不像北京現在只分兩大類。“我們不是盲目的反燒,而是現在北京的垃圾分類情況不具備燒的前提”。
今年4月,本市啟動600個小區試點垃圾分類工作。政府定期向這些小區的家庭免費發放垃圾袋和兩個垃圾桶,使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回收處理。
市容委官員表示,力求在幾年時間內,實現兩千余個社區基本實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垃圾焚燒的前提,只有合理分類,才能實現垃圾資源化再利用,使垃圾在焚燒之后能實現更多資源。”
這一點,居民和政府部門逐漸形成共識。成功的垃圾分類,才是北京垃圾焚燒的真正破題之源。
“垃圾分類、垃圾減量,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和身體力行。”20年前就曾提出要在北京實行垃圾分類的主燒派代表人物、市政市容委高級工程師王維平這樣表示。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