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西安計劃用10年時間初步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城市人口達1000萬以上。國際化大都市應有什么樣的市民素質?西安市文明辦、市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養培育對策研究》提出了基本標準。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認500個繁體漢字和會說900句英語,既要誦讀唐詩、宋詞,也要誦讀歌德、普希金。(6月22日《華商報》)
西安市的目標令人欽佩。我毫不懷疑,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人文歷史底蘊的大城市,西安通過努力會建設成國際化的大都市。國際化的大都市當然不僅僅意味著“國際化的城市環境和公共福利”,還需要有“國際化的市民素質”。但是,西安有關部門提出來的“國際化市民素質標準”卻讓人不敢茍同。
國際化的大都市就要求一半市民懂英語?英美區域的那些大都市自然就不用提了,英語本就是人家的母語和官方語言;可也有很多國際化大都市———遠的不說,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那里的國際化大都市中,也沒有“半數市民說英語”吧?由此可見,“說英語”根本就不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內在需求”,完全是有關部門不切實際的突發奇想罷了。
說起國際化大都市,就不能不說說西安市的輝煌歷史。遠在漢唐時期,西安(長安)就已經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大城市,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萬國來朝”、數一數二的。在那個年月,長安城里,胡人往來不絕,唐朝皇帝和長安居民應該沒有幾個會講外語,卻照樣成為“天可汗”和“天朝上邦”。
認識500個繁體字或者并不太難,畢竟繁體字還是我們的母語符號。朗誦唐詩宋詞也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怎么著也能背誦幾首下來。甚至,誦讀歌德、普希金這些洋詩人的詩歌名句雖有難度也可勉為其難,難就難在“會說900句英語”。不要說普通市民了,就算是正在接受英語教育的學生,要想流利自如地在生活中說出英語900句,恐怕也不容易。竊以為,這一條著實有些古怪和滑稽,怎么可能實現?
當然,可以理解有關部門的良苦用心:城市都國際化了,市民怎么能不懂英語呢?只是初衷歸初衷,能不能實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推行普通話好幾十年,但在大多數城市,都未能在城市中達到半數市民說普通話的普及率,遑論是英語了。與其推行英語,還不如進一步推廣普通話,讓西安市民學一學普通話更有意義;蛘,為了爭當國際化大都市市民,西安人會以巨大的熱情去學習英語。只不過,作為中國人,不會說普通話反而會說英語這又是啥國際化素質?(魚煙羅)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