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地有關部門有一定的民主決策意識和決策約束機制,事先進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現在的局面本可以避免;如果當地政府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有相應的制度規范,當地也不敢寄希望于“無米之炊”;如果決策失誤有嚴格的問責機制,有關人士也可能在“拍腦袋”決策時有所顧慮
本報5月6日刊用新華社報道,一個財力只有3000多萬元的貧困縣,計劃斥資60多億元建新城;一場歷時十年的造新城運動,結果是留下了一堆“爛尾樓”——這一鬧劇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據初步統計,由于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手續,這座半拉子新城,以“違規建筑”名義矗立在荒山之上。該縣一位副縣長說,早在1998年,一位上級領導到清水河縣考察工作,首次提出建新區。2001年至2002年間,上級領導再次提出建新區的設想,造新城運動自此拉開序幕。
清水河縣持續十年的造新城運動,是在自有資金嚴重不足(當地政府自籌占5.42%),項目沒有得到有關部門批準,招商引資沒有著落等諸多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持續了十年。其直接后果是已經投入了上億元資金;一些當地居民賣掉了舊城的住房沒有住處;新區建設停頓,老區市政建設嚴重落后;新區占用的土地荒廢,半拉子工程無法解套。但至今無人對此擔責。
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存在著諸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其一,既然是違規建設,為何能持續十年?難道有關部門不知情?如果屬于知道了不去制止,又是什么性質的問題?如果確實不知道,至少也算是失職。其二,既然明知是貧困縣缺乏自有資金,怎么敢吹出如此大的一個氣球?即使是幻想也得有點基礎吧?難道當地政府的投融資沒有規矩?其三,既然是招商引資沒有著落,建設前景不明,為何硬著頭皮強行推動下去?當地決策者難道不怕責任追究嗎?其四,百姓為了新城賣掉了原有住房,舊城市政建設非常落后,有關部門就沒有想過百姓的生活嗎?
表面上諸多不可思議的因素,背后由一根主線牽著,即這是在執行上級領導的意思:既然是上級領導的指示,下級政府就應該無條件執行;既然是上級領導的提議,有關部門就會關照,違規不違規的就不會有人追究;既然是上級領導的提議,向上級爭取建設資金和到銀行融資,就順理成章,資金不成問題。如上邏輯加上當地有關人士自身的政績意識,一起近乎荒誕的“拍腦袋”決策由此形成,出現十年違規建設、損失無人擔責的局面就不難理解了。
十年違規造新城運動,將過去長期存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決策不民主、“形象工程”泛濫、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決策失誤缺乏責任追究等問題,再一次暴露于眾。如果當地有關部門有一定的民主決策意識和決策約束機制,事先進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現在的局面本可以避免;如果當地政府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有相應的制度規范,當地也不敢寄希望于“無米之炊”;如果決策失誤有嚴格的問責機制,有關人士也可能在“拍腦袋”決策時有所顧慮。
一座“爛尾新城”一建就是十年,這雖然是一個個案,但暴露出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學費”我們付不起呀。本報評論員 郭振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