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潮流,浩浩蕩蕩。國外政要都是弄潮兒,當今世界政治名流中,無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俄羅斯總理普京,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薩科奇等,各自都有引人矚目的“網事”
當權者不愿意被監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愿不愿意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網絡的發展改變了當今的政治生態。面對著時代潮流,背靠著政治傳統,身處在選舉體制之中,國外的政要們還是不能不直面和接受網絡監督。
網絡傳播幾乎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外國政要也常常面臨“網絡追問”
網絡潮流,浩浩蕩蕩。國外政要都是弄潮兒,當今世界政治名流中,無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俄羅斯總理普京,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薩科奇等,各自都有引人矚目的“網事”。國外政要觸網,一是利用網絡了解民意。作為一國之領導人,民意是有效執政的基礎。網絡提供了通達而節儉的民意新渠道。奧巴馬每天回復郵件,直接與民眾聯系,目的是“讓人民知道他在想什么,以及讓他知道人民在想什么”。普京開設了個人網站,網民可以發送電子郵件得到相關的回答。越南總理阮晉勇自己與網民聊天,并要求政府各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要經常性地與人民進行網上交流,隨時傾聽人民的呼聲。二是利用網絡獲取支持。奧巴馬在競選總統過程中,使用網絡積聚人氣,籌措經費。奧巴馬的競選資金中大約87%是通過網絡募得的。奧巴馬出任總統后推出了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為了使計劃在議會順利通過,奧巴馬向1300萬支持者群發郵件:“親愛的朋友,我希望在未來數周內將經濟刺激方案寫進法律,但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然而,網絡沒有免費的午餐,政要在獲得網絡利益的同時,也要接受網絡的監督。一是政策上的監督。奧巴馬剛入主白宮,一家報紙便收集了他在競選期間許下的約500個承諾,并在網上設立“奧巴馬計表”,讓成千上萬的網民盯著奧巴馬是否兌現、何時兌現承諾。普京曾與網民對話,各地、各階層的民眾提出了鋪天蓋地的涉及到住房、勞資、衛生、社保等棘手的問題。二是操守上的監督。越南總理與網民議政,網民提出的最受關注的問題是越南當局對腐敗案件的查處進程。有的網民直截了當質問:“總理先生,為什么查處腐敗案件的進展非常緩慢?這使人們對政府打擊腐敗的決心和能力產生了懷疑。您有什么新辦法嗎?”美國官員貪污、受賄之類的似乎不多見,但生活不檢點的問題常被網絡曝光。1998年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上報道了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曖昧關系,引起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巨大轟動,直接導致美國國會對克林頓進行彈劾。法國總統薩科奇平時滴酒不沾,然而在八國峰會上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時破例喝酒,其有些醉態的視頻被百萬網民觀看,一些法國民眾質疑其給國家丟臉。
對于政要們來說,網絡曝光和網絡追問是令人不快的。網絡傳播幾乎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消息往往不脛而走。美國有個所謂的“華盛頓寶貝”杰西卡·卡特勒,在網上發表了她與6個“國會山情人”幽會的日記,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弄得國會臉面無光。網民的構成三教九流,網民的愛好形形色色,有些網民刻意追問和發掘政要的隱私。普京開網上記者招待會,網民提問最多的竟是普京的個人生活問題,問普京為何親吻、何時初吻等。美國大選中的網絡辯論,有的網民問奧巴馬:“你夠黑嗎?”問希拉里:“你是否有足夠的女人味?”很顯然,提問有些無聊,回答難免尷尬。正是如此,普京對網絡敬而遠之,奧巴馬有意規避網絡追問。然而,即使是貴為總統、總理,他們也不能動用權力封住網民的口,更不用說對網民進行懲罰了。因為就政治傳統來說,這些現象無非是信息的進一步公開,輿論監督的進一步延展,只能接受。
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的政要們就是透明人,幾乎沒有個人隱私,互聯網只不過讓這些公開的信息更容易獲取
信息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常態。美國于1966年就頒布《信息自由法》促進政府信息公開,要求聯邦政府的記錄和檔案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政府機構必須公開本部門的建制和本部門各級組織受理信息咨詢、查找的程序、方法和項目,并提供信息分類索引。公民可以向任何一級政府機構提出查詢、索取復印件的申請。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的內容包括工資收入、動產和不動產、饋贈和款待,以及個人的買賣交易和社會兼職等。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的政要們就是透明人,幾乎沒有個人隱私。互聯網只不過讓這些公開的信息更容易獲取,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議論。只要遵從信息公開的規制,就不能不接受網絡的監督。
一些政要更是利用互聯網主動增加執政的透明度,接受社會更廣泛的監督。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如果俄羅斯能把政府工作情況放入互聯網當中,無疑將加強俄羅斯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從而使各種貪污腐敗現象大為減少。美國總統奧巴馬把所有非緊急的立法提案先公布在網上,讓公眾評議,然后總統再來決定是否簽署。美國國會議員被媒體曝光有公款消費之嫌,消息披露后美國參眾兩院采取應對措施,在網上公示開支以接受民眾的監督。韓國政府還開設“民愿處理在線公開系統”,市民通過上網提出民愿,有關部門公務員在網上接到市民的民愿后,必須把處理的每個過程、直至處理結果在網上公布,使市民能夠通過互聯網清楚地了解。該系統運行后,公務員的腐敗比過去有所減少,業務處理時間明顯縮短。
奧巴馬們不接受網絡監督,就只能自毀網絡形象,就可能導致政治生涯的曲折和終結
輿論監督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西方政要們除了受法律監督、權力制衡、政黨監督之外,還無時不受到輿論的監督。如今美國有線公共電視(C-SPAN)就終年全天候播放國會議員的國會議政情況,畫面不經剪接和編輯,沒有旁白和評論,民眾可以原汁原味地看到政要的一舉一動。美國的傳媒被稱為第四力量,對政要不時地挑刺和揭丑。尼克松就是因為被媒體揭露出“水門事件”而下野。攝于輿論的監督,美國政要在任內盡量收斂自己,以免授人以柄。網絡具有快速、便捷、廉價、有效的特點,是輿論監督的新形式。盡管政要們有時對包括網絡在內的輿論監督感到不快,卻很難繞過和對之進行限制。美國著名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明確國會無權立法限制言論自由。面對無法控制的輿論,只能任其言之。
政要們是否接受網絡監督,說到底取決于制度體制的安排。在選舉政治中,權力的基礎是民意、是選票。當權者為了選舉的勝利,不能不尊重網絡和網民。選舉是西方政要政治生命的關鍵。網絡日益影響選舉,形成了無“網”不勝的局面。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民眾獲取的選情信息中,網絡已占3成,網絡已成為僅次于電視而超過報紙的第二大渠道,并且網絡的地位還在上升。馬來亞大學一位教授研究表明,該國70%的選舉結果受到了博客信息的影響。
網絡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政要們不接受網絡監督,就只能自毀網絡形象,就可能導致政治生涯的曲折和終結。有鑒于此,各國政要們紛紛借助網絡塑造親民形象。奧巴馬在大選期間刻意到年輕人的時尚潮流網站主動出擊,以拉近自己與年輕人的距離。結果30歲以下選民中有2/3人投票給奧巴馬,收效顯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在2006年德國舉辦世界杯期間,就在自己的網站中大談世界杯,為自己贏得了超常的人氣。她在自己的博客里,不僅記錄例行的公務,還提供大量的生活照,營造軟性一面的形象。甚至以強硬著稱的伊朗總統內賈德,也利用博客等與網民就一些敏感問題進行了直接溝通,改善了民眾的印象,還贏得了不少國際網民的好評。 (陶文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