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國國務院決定,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圖為在青海玉樹參加悼念活動的玉樹縣第三完小學生。 中新社發 蘇丹 攝
4月21日上午,福州邊防支隊馬尾大隊公邊艇警笛長鳴,百余名邊防官兵與駐地閩安中學師生、僑胞、臺胞手持黃菊花、胸戴小白花,肅立默哀3分鐘,以表達對青海省玉樹縣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圖為參加該悼念儀式的福建僑胞臺胞手舉橫幅向玉樹地震遇難者默哀。 中新社發 劉可耕 攝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哀悼日:“視民如傷”體現民本精神
中新社記者 沈嘉
4月21日,中國青海玉樹地震的“頭七”之日,中國政府為遇難者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個“平民悼念日”。
在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13億中國人第一次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哀悼儀式”送別了自然災禍中蒙難同胞。當時一些評論說,該次舉國哀悼把“一個民族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一個國家對公民尊嚴的彰告,升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國家公悼是對逝者的最高禮儀,不僅告慰逝者,亦撫慰生者。這一制度于玉樹延續并強化,再次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人本觀和民本觀。
既往中國文化強調國民對國家的責任與義務,而全國哀悼日則體現了國家對國民尊重與珍視的人性精神。有內地媒體發表評論認為,公共悼念儀式對于各級政府而言,“同樣是一場尊重公民生命權的洗禮。”從某種意義上說,舉行全國哀悼活動是在提醒執政者切記保護公民生命安全的職責。正所謂“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對于普通公民而言,哀悼日儀式也意義重大。它再次向生者說明,一切物質的東西都可以重建,惟獨生命將不會再生,應珍惜生活,珍視生命。
在這一基礎上,哀悼日對社會形成愛與扶助,善與理性,尊重與尊嚴的基本價值理念將有進一步意義。公共儀式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引起情感共鳴,凝聚社會共識,更好地連結起各族各界各個階層的民眾。這對于當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快速變化的中國而言,改變個人與社會漸趨疏離的關系,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