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不同民族。在玉樹地震發生后,這些由回、漢、蒙古、土族等多民族民工自發組成的救援隊,在廢墟中不斷搜尋、挖掘。“廢墟中有生命在等待救援”的信念,使這個160人組成的非專業隊伍,從瓦礫之下,救出了43個鮮活的生命。
“沒能救活他,我們要救更多的人”
4月14日早上,像很多個平常的早晨一樣,成李軍正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和其他工友們一起修筑玉樹巴塘機場至結古鎮的公路。突然間,腳下的大地震顫了,一個滿身是血的人闖進工地并大聲呼救:“我們那里樓塌了,埋了好多人,快救人哪!”成李軍認出那是附近一個單位的工友。
工地上的所有人感覺到了災情的嚴重,他們迅速集結,跳上卡車。在那個呼救的單位,成李軍和20多名工友看到,原來4層的樓房變成了兩層。成李軍聽到廢墟中傳來了呼救聲,他們立即開始救人。“那是一名小伙子,開始精神還不錯,能夠告訴我們他的腰被壓住了。”成李軍說。
沒有工具,工友們靠雙手一點點地扒抬。人們不斷地與被壓的小伙子對話,希望他能夠堅持。“我們一定把你救出來!”所有人在一刻不停地挖,不停地抬。“堅持,堅持,堅持!”人們在鼓勵。但是小伙子的聲音卻越來越微弱……5個多小時的挖掘之后,成李軍看到一只蒼白沒有血色的手。周圍的人沉默了……
推開所有掩埋的東西,小伙子身體露了出來。時間仿佛靜止了,一張年輕的臉龐,20多歲。“為什么沒有堅持下去!”所有的人感到揪心的痛。
瞬間的悲傷過后,救援隊員們再出發,在瓦礫下尋找生命的跡象。
“我們救出了七八個生還者,還挖出了許多遇難者。我永遠都會記得廢墟中那只蒼白的手。我們沒能救活他,但我們決心要救更多的人!”成李軍說。
“我沒錢,但是有力氣”
在成李軍他們不斷挖掘的同時,與他一樣隸屬于青海省正平集團的另一名工友,回族民工云生錄帶領另外90多名回族民工第一時間在禪古寺和禪古村展開了營救。
今年55歲的云生錄是民工救援隊中年齡最大的,14日到現在,他還沒有好好合過眼。“地震后,我們本想往結古鎮趕,在路上發現山體滑坡,路堵掉了。公司領導決定調運大型設備開路。于是,一些人留下來開路,我和40多名工友就到滑坡路段附近的結古村查看情況。”
禪古村,一個純藏族村落,就在昨天它還坐落在寧靜悠遠的草原。當云生錄他們到達那里時,整個村寨一片瓦礫,房屋倒塌的灰塵還在空中彌漫。沒有絲毫猶豫,在幾個逃出來的藏族老鄉指引下,云生錄和工友們開始搜救。
“那是一個藏族村子,還有一座寺院,都塌了。好好的村子沒了,我心里特別難受。沒有工具,我們只能用手挖。”云生錄說。
他們陸續挖出了一些被埋的藏族群眾,還有一些禪古寺的阿卡。語言不通,云生錄他們不知道被救者說些什么,但是他們看懂了藏族被救者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和感激的眼神。對此,憨厚的隊員們只能緊緊握住他們的手,向他們傳遞堅強。
一所倒塌的房子中依稀傳來嬰兒的啼哭聲,隊員們立刻沖過去。孩子的哭聲重重地敲擊著每個人的心。扒啊,刨啊,云生錄終于看到在碎磚破瓦夾縫間的孩子,他很小,可能只有2個月。云生錄立刻抱起了孩子。云生錄捧著這個幼小的生命,把孩子交給同樣剛從廢墟中被救出的孩子父母。
道路修通后,云生錄他們趕赴結古鎮救援。這個平時熱鬧的鎮子已經面目全非,很多地方塌成了瓦礫。云生錄經過一處樓房,聽到有人呼救。一個少年的聲音說“大叔,救救我”。“堅持住,我們一定救你!”云生錄和隊員們不斷地挖土、搬磚頭,習慣勞作、長滿老繭的手,磨破了皮,滲出了血。少年喃喃地說:“謝謝你們來救我!”
從18時干到零時,整整6個小時,云生錄才和隊員們把這個孩子挖出來。他的一條腿被房梁砸斷了,卻沒有哭泣。一名工友把他背到醫院。臨行前,他對救他的人們說:“你們把我從死亡堆里拉了出來。我忘不了你們!”
幾天來,云生錄和他的回族工友們救了30多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靠這些救援隊員用雙手挖出來的,而他們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這位樸實的回族大叔只有簡單的話語:“這么大的災,我心里很難受。要救災,我沒有錢;但是我有一雙手,還有力氣。我在這里,就要救他們。”
挽救生命 給逝者尊嚴
17日,這支由多民族民工組成的救援隊,在玉樹西北牛賓館的廢墟上再次展開挖掘。此時地震已經過去了4天。
這支非專業的救援隊,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72小時黃金救援期”。但隊員們相信,每個廢墟下,都可能有鮮活的生命,他們要盡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早上,民工救援隊40多人與另一支專業救援隊一起開始發掘。樓板、磚塊、架子……一件件挪開,人們看到了兩名遇難者。看到這種情形,另一支救援隊決定去別的地方搜尋。民工們卻決定留下來,繼續發掘。
突然,沉重的樓板底下,似乎傳來一絲動靜,難道還有幸存者?
救援隊員加大挖掘力度,快點、再快點。廢墟下的動靜越來越清晰。隊員們抬開最后一塊樓板,看到了一只黑色的藏獒。
隊伍中的蒙古族小伙王元成,立即用手扒開阻礙的鐵柵欄,把這個“幸運兒”救了出來。大狗很有靈性的“嗚嗚”了幾聲,仿佛感謝救它的人們。
王元成給這只藏獒喂了隨身帶的水和饅頭,這個生命在廢墟的黑暗中熬了4天。王元成愛憐地撫摸著它。
“現在,我們收留了這只狗。這兩天,王元成走哪,它就要跟哪,寸步不離。”救援隊員們說。
這天,在西北牛賓館廢墟上,這支救援隊伍從廢墟中挖出了7具遇難者遺體。
救援時刻 用行動表達
正平集團董事長金生光告訴記者,這支救援隊都是他們集團下屬的民工,有160多人參加救援。到17日,這支民工組成的救援隊已經救出43人,挖出40具遇難者遺體。
“沒有人提到錢或要求什么利益。民工們很樸實,雖然余震不斷,但所有人都很踴躍。16日開始,我們集團已經調用了許多大型設備并做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在這個民工團體中,還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爭分奪秒地開展救援。
18歲的葛吉龍,漢族,標準的90后。地震發生后由于通訊中斷,只能靠他在救援現場與后方之間不斷開車來回傳話,10多公里的距離,兩天內他往返了70多次,被工友們稱為“傳話筒”。
24歲的撒拉族小伙兒馬有民,有著一張稚氣未脫的臉。連日來,他不分晝夜地駕駛裝載機在滑坡的機場公路上搶修,保障了這條“生命線”的暢通。
與他一起的,還有一位土族小伙子,在忙碌火熱的搶修現場,我們沒能見到他的身影。
這支救援隊中的許多人,看到記者只會羞澀地笑笑。對他們來說,能夠表達的,只有行動。 記者姜辰蓉、侯德強、黨文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