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45分報道,大紅的福字窗花下,五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喜笑顏開,他們有的在安逸地品茶,有的在打太極拳,年輕的護士正彎腰給一位老人檢查身體。自孔子最初提出“老有所終”以來,數千年過去,這一理想仍未真正實現。
在城市,老人們“住不上”或“住不起”敬老院;在農村,土地養老已難以為繼。當下服務養老的種種善行,更多的仍是在期待之中。這是最新一期《瞭望》雜志的封面報道《養老善行》,詳細情況請聽中國之聲記者徐杰峰對《瞭望》經濟室編輯張輝的采訪:
徐杰峰: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深,使養老成了當前社會的一大難題。請您介紹一下,最新一期《瞭望》雜志的封面報道《養老善行》,主要想從哪個角度來揭示這一社會問題,文章有哪些獨家內容呢?
張輝:中國長期以來非常崇尚尊老養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近期全國兩會上一些專家提到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矛盾已經非常突出。從北京方面,我們安排記者對一些三類的養老機構進行了摸查,分別是公辦民營、公辦公營和民辦民營三種。除此以外,記者也對北京老年護理服務包括中國式養老是什么樣的方式,以及日本的養老服務進行了報道,通過這些方面期望它能反應我們當前的養老現狀,為有關部門解決養老問題提供借鑒。
徐杰峰:本期文章對當前養老服務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你們認為目前養老服務市場存在哪些問題,老年護理服務行業又有哪些機遇?
張輝:問題比較多。城市方面第一個,“住不上”與“住不起”兩種現象并存,“住不上”主要對于一些公辦公營的養老機構。在北京一些公辦公營的敬老院進行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時通過找關系找床位都找不到,還有一位老人在敬老院旁邊租了一間平房。從住不起方面看,主要是針對一些公辦民營或者民辦民營的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主要是從市場角度出發,市場當然是為了盈利,F在北京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有的養老機構收的少一些,20、30萬,多的甚至高達百萬。
第二個主要是人員方面,養老護理一方面是人員不足,另一方面增長率比較高。根據國際上的比例,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的比例大概是3:1,就意味著我們大概需要千萬個養老護理人員,F在有關數據顯示,全國養老機構職工僅有22萬人,職業方面問題與機遇可能是同時存在的。
2008年有北京市戶口的60歲以上老人總共218萬,但是床位只有39994張,不足4萬張,剩下200多萬張的缺口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機遇。另外養老護理方面,包括醫療,咱們現在和西方國家,包括亞洲的一些國家差距都很大,現在彌補缺陷、迎頭趕上的時候正是老年服務市場爆發的時候。
徐杰峰: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口的1/3都將是老年人。未來中國式的養老之路怎么走,文章提出了哪些觀點?
張輝:中國式養老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獨立完成的,之前我們往往依托與國家或者有關民政部門解決這個事。但政府的財力有限,僅僅依靠國家財政無法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因此中國式養老必然是一種國家、社會、社區、家庭共同承擔的一種養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各個部門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方面應該主要是面向于一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把政府的資源面向最需要的。從社會養老方面看,機構養老可以面向一些單身老人。另外家庭養老無論是從我們傳統文化方面來說,還是從當前中國國情來說,都是非常可行的思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