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連日來的采訪中發現,盡管重慶旱情嚴重,但旱區村民并未表現出2006年重慶遭遇伏旱時那樣的焦慮不安。在彭水縣,記者看到了一片片干枯的良田和絕收的莊稼,但更感受到了在重災區生活的人們一些微妙的變化:從每天準時收看天氣預報,到村民們家家戶戶屋頂上裝起的攔水墻;從村民自覺遵守將僅有的水源讓給老人和孩子的守水協約……大旱面前,村民開始積極“自救”。在飽受著大旱摧殘的重災區,他們缺水,但從不爭搶水源,從不吝嗇共同分享。他們經歷過大旱,更懂得如何手挽著手去共渡難關。災難面前,他們已不再恐慌,多了份從容。
對此,重慶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分析說,經歷了2006年的百年大旱,當地修復整治了大量水利設施、鉆了數千口取水井,加之部分旱區在耕作中傳承了留“冬水田”保春耕的習慣,這些水利設施和冬水田的蓄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重慶旱區人畜飲水難與小春作物旱情。同時,重慶許多地方一直存在“干冬”現象,冬春連旱以前也存在過,故旱區民眾從心理上對干旱“見慣不驚”。
此外,當地政府的科學抗旱舉措和旱區民眾的積極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旱導致的農作物受災,有效疏導了旱區民眾的焦慮情緒。 時下正值春播時節,持續干旱導致重慶部分區縣的水田“喊渴”,數萬畝無固定水源的水田因缺水而無法打田播秧。記者在走訪部分旱區時發現,自旱情出現后,當地政府主動抽派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鼓勵農民“水路”不通走“旱路”,將水田里改種了玉米、大蔥、西瓜等耐旱農作物。(李國 劉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