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帶的楚雄州大姚縣新街鄉村民,面對飲水無著的“走投無路”后,開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全民自救。大麥地村民代美周和他的金探牌鉆井機,成了當地有名的“專業機械鉆井隊”。大旱以來,他奔波鄉里,共打了10多口四五十米的深井。
官方統計僅至3月1日,村民就自籌資金打井240眼,西南人并不熟悉的深機井遍布云南烤煙示范樣本的新街鄉。全民自救啟示后,政府參與統籌規劃并扶持打井。一場大旱悄然改變著人們對水資源利用的習慣,同時促使政府開始考量必須為農民和莊稼購買“保險”。
亦有反對的聲音———云南地形特征是山高箐深,過渡利用地下水水資源易影響地質條件。權宜之計后,云南長期抗旱準備何去何從?
全民挖井自救
大旱之下,大姚縣其他鄉鎮的村民開始艷羨甚至嫉妒———離縣城18公里外的新街及石羊鄉村民。因為這里地處大姚縣壩區,僅新街就有小(一)型水利工程6件,小(二)型水利工程58件,2萬立方米以上小水庫、小壩塘100多件,豐富的水利設施貯存了全縣四分之一的水資源。
但百年大旱也深深影響著這片大地。春節前后,石羊鄉蘆川村大河屯村組4個壩塘開始龜裂,不久后村里3口沙井先后干涸。更“惱火”的是,新世紀以來大姚縣經歷3次6級以上地震,尤其是去年7月的強震,對當地水利設施造成嚴重破壞。
春節后,村民齊齊上陣,兩三戶成一個小組,開始遍地挖井。南方日報記者在該鄉采訪期間,凡是涉及干旱的話題,村民們交口稱贊“專業打井施工隊”,“能耐可大了,打下三四十米,十多口井沒有不出水的。”
專業隊其實并不“專業”。去年底持續干旱沒有出現緩解的跡象,大麥地村民代美周放棄了去廣州打工,而是從昆明帶回一臺鉆井機。從去年12月1日,在自家20畝烤煙地里,打出第一口深井后,聲明遠播新街鄉,他和鉆井機成了村民眼中最著名的“專業隊”。
保證了烤煙承包田用水需要后,他開始忙活起來。“我現在是人不歇工,鉆機不停,花錢請我打井的村民排著隊”。如今,吃水不忘挖井人———不管走到誰家,代美周和新街鄉另一個挖井人,都成為村民家的坐上賓。
政府參與統籌
深挖井的“麻雀戰”后,政府開始規劃和統籌,充分發揮已打機械井的效益。蘆川村大河屯村王連珍等3個村民,收到政府補助的打井費用600元———緊鄰的三四個水井被劃作一個片區,政府出資修建水池,使水井成為“公有”,而補貼戶的村民負有管理責任。鄉干部也欣喜地將全民打井列為抗旱經驗文件中的第一條。其中提到“全鄉采取了人工打井、機械打井等辦法,有效解決群眾飲水問題。”
據統計,截至目前新街鄉境內持續干旱,共造成5656人、2053頭大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23251畝、成災18579畝,絕收14034畝,經濟損失達852.4萬元。蓄水總量扣減死庫容及淤積、蒸發,僅剩131萬立方米。
深挖井的全民自救及與政府良好互動后,新街鄉挺過了人畜飲水困難。村民開始安心生產,與南華縣鉛廠村村民絕望情緒不同的是,他們對“小春損失大春補”的政府號召,充滿信心。最近,肖家凹村村民楊德明,同時購買了玉米良種和水稻良種,做好后期下雨就栽秧、持續干旱就種玉米的“兩手”準備。
鄉政府也在團山上西沖村建立水稻育秧點,幫助全鄉干旱村民組做好育秧工作,目前已育秧501.5畝,全鄉計劃水改旱8700畝。“喝的解決了,就會專心想辦法生產。”楊德明說。
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期間,多名當地政府官員卻提到深挖井的隱憂。大姚縣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云南地形特征是山高箐深,過渡利用地下水資源易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影響到以后的山區村民用水。”
全民挖井后,他也曾向政府建議,應對開采深層地下水嚴格監管控制,避免因打井過多影響地質條件和水源。“挖井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對云南來講,多修建儲水庫才是正道,而這一直被忽視。”
一場自救運動,促使政府開始考量必須為農民和莊稼購買保險。而現在就值得重視的是,一旦度過這場災難后,這份“保險”還要盡量避免附加破壞。●南方日報特派記者趙洪杰發自云南楚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