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救災已成西南五省市最緊迫的政治主題,資金、人力包括捐助,以及穩定市場保障供給的措施,都在源源不斷地注入旱區。我們看到種種供給都是來自政府層面的,那么,災情最先襲擊的旱區農民又該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旱災呢?
鳳凰網“穿越特旱區”行動組穿越云、貴二省,在云南硯山縣者臘鄉掰聽村所看的一幕是,由于基層村組織缺位造成村民在領水問題上的無序。消防隊10噸水的水車,在保證老弱病殘幼供給之后,水該先送給誰,每個村民都希望送水車都送到自家門口,缺乏調度和協調。這個時候,村民們都在不無遺憾地說一句“沒有村長啊”。(鳳凰網3月24日)
掰聽村原來的村長因為待遇低和不被村民理解,早已經到廣東去打工了,這個村莊的村務治理3個月來一直處于空白狀態。掰聽村的情況有些特殊,但那些有村長的村子就能夠極大地發揮基層的組織作用嗎?
我想起了去年的北方旱情。因為北方幾省是糧食主產區,抗旱的主題是保農耕。我去采訪一位本省農科院的專家,他給我列舉了農業基本建設投入從“一五”到“十五”之間的數字比例,明顯地逐年下降。他同時提醒我,在國家投入比例下降的同時,農民自己投資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的比例也在減少—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由于對“搭便車”的經濟顧慮,使得農民不再熱衷于去修農田水利工程,水渠、機井等都基本不做了。
在有村長的村莊尚且如此,何況掰聽村這樣村長缺位的地方呢?
現在,抗旱救災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干旱問題不可能每次都靠外地支援、企業捐助、軍隊戰士集中力量打機井、尋找水源這樣的非常規措施來解決。政府首先應該加大投入,任何“經濟條件不夠,基礎建設設施受發展條件制約”之類的托辭,都不應該掛在嘴上。但在政府加強力量的同時,基層組織自身包括任何形式的村民經濟體,都應該發揮作用,在日常的生產中也好,在臨時的應急措施也好,都應有自己的擔當。
作為應急的辦法,旱區的青壯年勞力很多都外出打工,一是節省本地水源,一是可以做到減產不減收。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留下的老幼婦女怎么辦,靠他們來抗擊大旱嗎?云南曲靖市陸良縣就是其中的一個樣本,陸良縣人武部一名官員也坦言,“有效勞動力大量外流后,留守在家的婦女兒童如何抗擊這百年大旱確實是個問題。”(《南方都市報》3月24日)
基層組織和自治力量在災難面前的“中空”,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非常時期需要政府層面的國家力量介入,但災區群眾也應成為對抗旱災的主體力量之一。作為直接面對旱災的基層組織,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在談到日常水利基礎建設時,我采訪的那位農業專家說,“有兩個解決方法,一個是通過農民合作組織,相鄰地塊統一施工,大家湊點錢打井修渠。還有一種形式是通過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村委會進行規劃和建設。”把這個日常生產思路換到災區之前的抗旱上去,旱情不是一日形成的,農民是旱情的神經最末梢,如果每個村莊都有強大的基層組織、有專業的農業合作組織,一些條件好的合作組織承擔國家項目,那么,水利建設、抗旱救災集結號的吹響、救災物資的有序發放,肯定不會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蔡曉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