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新聞1+1》。
今天我們的節目繼續關注發生在西南地區的旱情,首先我們先來看兩張照片,這張照片是發生在3月12號云南某一個村莊,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臉上,還有他們是在苦苦地等水。
再來看一張照片,這是3月18號的,重慶嘉陵江江面是遠遠低于往年的水位,干旱成為這個樣子,讓所有的人心焦,那么現在西南的大旱還在蔓延,我們關心它的成因是什么?未來我們又能否及時地去預防和預報?今天我們演播室特別請來了中國水科院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嚴登華先生,稍后他會為我們進行解讀。另外,我們的《新聞1+1》的記者,也從前方帶回了最新的報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3月17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
古代中國民間在這一天有求雨的習俗。
高琦(本臺記者):
這里是云南省硯山縣的大榔樹村,距最近的一座黑水水庫有25公里。但是由于路還沒有完全修通,我身后的這幾輛大卡車就是運水的車輛,他們需要經過兩個小時才能到達這里,這幾輛大卡車也正是目前當地300多位村民唯一的生活用水來源。
據當地氣象部門最保守的估計,今年的雨季可能要到6月初才能開始,而目前云南旱區的大部分小春作物已經基本絕收,那就意味著現在所有的應急措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生存。
解說:
這樣的場景如今每天都在云南旱區上演,如果不是這場大旱,也許外界很少能關注這些默默無聞的村莊,如果不是這場大旱,習慣于守護土地和家人的村民王正科絕不會想到要離開。
王正科(云南省硯山縣大榔樹村村民):
不行了,我跟他們講,我要走出去了,就是走出去,留一棟房子在這里,給我老爸、老媽在,我要打工了,不打工不行了,這個地方。
解說:
就在一天前,38位年輕人在政府的直接幫助下,坐上了前往廈門務工的大巴,對于他們而言,那是一個陌生的城市,遠方雖然還有很多的不確定,但身后遭受大旱的家鄉,卻沒有給他們任何留下的理由。
馬志山(云南省硯山縣縣委書記):
我們是盡量多輸出,因為很多受災地區都是山區,貧困地區,很多老百姓出去的這種意識不強,我們是直接和廠家聯系,并且由我們勞動社會保障局的人,親自把他送到廠里面去交給廠商。
記者:
還會回來嗎?
王正科:
回來,怎么不回來,這里就是我們的家鄉,回來。
解說:
在距離大榔樹村一百多公里外的長嶺街村,村小組村長李偉勇沒有想到要離開,但他除了要考慮水的科學分配,還要全力維護一個黨員干部在災難面前的廉潔形象。
李偉勇(云南省硯山縣長嶺街村):
昨晚上我還叫他們拉來給我,我還叫給我的缸裝滿,我們這里不發水,我們不能到區民委去拉水,因為去拉水,人家說,我干部都到那邊去拉水,人家不服我。這一桶有的20公斤左右。
記者:
20公斤要花多少錢?
李偉勇:
像這樣大桶,能夠到五塊錢一桶。我們的碗早上吃了不能洗,要晚上吃了才能洗。
記者:
你現在家里還有牲畜嗎?
李偉勇:
現在那邊只有一個,因為沒有水,缺乏水,現在只有這一頭了。
馬志山:
我們是每一個縣級領導負責一個鄉鎮,鄉領導要包到村,一般干部要包到戶。你要確保你的這些戶數,有正常的水喝。
解說:
在硯山縣,由于一直沒有降雨,旱情的數據每天都在更新,同時一些具有計劃經濟時代模式的分配制度得以重現。在長嶺街村,村組長李偉勇發明了水票制度,也就是按戶頭發水票分水,每戶每次限發一張,但水量的持續減少,還是讓絞盡腦汁的各級干部們對于未來捏了一把汗。
張友富(云南省硯山縣阿猛鎮副書記):
我們就是發動了我們的干部、職工,大家都在捐款,我們上級各部門領導,大家都非常關心。
記者:
但是靠這樣的方式,能撐到6月份雨季到來嗎?
張友富:
很難,很難。
馬志山:
賭一把,我們現在是各種苗木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面開展,雨水來,老天再將就我們一點,不要老是再往后拖了,將就一點,能夠來,我們就還是有信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