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人民代表之聲:代表眼中的“網絡民意”
中新社記者
“兩會”前如約與網民“親密接觸”后,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隨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币粫r間,網絡民意、網絡問政再次成為受到高度關注的話題。
9日,中新社記者走訪了近30名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網絡民意”。
經對采訪結果歸納梳理,記者發現:大多數代表認為,網絡是一個很好的民意表達平臺,網絡監督的引入對社會發展大有裨益。但也有代表指出,在實名制推出前,虛假民意和網絡暴力都會成為網絡健康發展的難題。
如江西省信訪局局長魏凱君所說,網絡是“雙刃劍”,用好網絡才能為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但反過來,如果網絡暴力泛濫,甚至于干預司法,那么對于中國社會的穩定就極為不利。
“信訪”不如“信網”?網絡能否充分表達民意
——“絕佳平臺”。吉首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張蘋英說,網絡增大了公民話語權和自由度,既是人民群眾反映意見的絕佳平臺,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方便渠道。
——“難免偏頗”。解放軍上將趙可銘說,相比其它途徑,網絡更便于各個不同層次的人群來表達,值得政府研究。但同所有民意一樣,網絡民意也難免偏頗。
——“一部分也有意義”。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振鵬說,任何人發表的任何意見,也不一定能夠完全代表某個群體,但一部分人的意見也是應該重視的。
——“有人不負責任”。陜西省商洛市市長楊冠軍說,網絡是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雖然它不是民意的全部。有些人在網上發言不負責任,這點需要好好管管。
——“法律底線是前提”。甘肅代表團的程有清說,法律底線是前提。不管用什么方式表達民意,只要不觸犯法律,都應該得到鼓勵。
——“都得及時回應”。晉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巧珍說,每個人說話都不一定全對,網絡言論也是一樣。但政府都得及時回應。對的就要聽,不對的也該解釋解釋。
“真實”還是“勇氣”?“實名制”硬幣的雙面難題
——“有人專門炒作”。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說,網絡不一定能真正代表民意,F在有很多公關公司專門從事網絡炒作,制造虛假民意。
——“有人刻意引導”。廣東省汕尾市黨校常務副校長蔣海鷹說,雖然有些網絡精英會成為基層民意的代理,但也有人為達個人目的,而“刻意引導”民意。
——“道德批判易成網絡暴力”。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云說,人們經常過度地關注道德上的正當性,而忽視了事件背后的事實和法律依據。單純的道德批判很容易演變成網絡暴力。
——“贊成實名制”。山西省商務廳廳長王淑敏說,真正問題在于虛擬身份下,所有人都可以隨便發言。因此人們無法判斷信息是真是假,目的是什么。從這個角度講,對于網絡實名制,我持贊成態度。
——“不主張推行”。吉首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張蘋英說,網絡有很多的構成部分,在反映民意這部分,我不主張推行“實名制”,因為有的人可能會因為害怕打擊報復,而不敢講真話。
——“沒必要全面鋪開”。南通市和平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邵敏說,網絡實名即便推行,也沒有必要在互聯網上全面鋪開,我認為只需要在某些網上欄目形態中實施就可以了,比如論壇、BBS等。對于網絡輿論也別管太死,管得太死,就沒活力了。
“喧囂”還是“助力”?“網絡問政”將經受考驗
——“可暴露社會陰暗面”。江西煌上煌集團董事局主席徐桂芬說,網絡可以把危害群眾的社會陰暗面暴露出來,引起群眾和政府的監督重視,讓社會變得更純潔、和諧。
——“民眾一清二楚”。陸軍中將關凱認為,有了網絡,各級政府、公務人員做事的效果如何,民眾都會一清二楚。中國的網民數量這么龐大,完全可以依靠群眾力量對腐敗分子進行打擊。
——“作秀沒有意義”。湖北大學中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勇說,感覺有些官員只是在作秀。這樣的“問政”不過是讓人不愉快的喧囂。
——“積極正面居多”。河北省承德市市長張古江說,網絡問政可以拉近和群眾的距離,對民眾心理紓解也有一定作用?傮w來說,積極正面的東西更多。
——“要善于甄別”。許昌市長李亞說,網絡上的聲音一部分可以代表民意,也有一部分是干擾,要善于甄別。但是不管怎么樣,作為政府來說,都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距理想狀態還有距離”。重慶恒升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曉琳表示,很多“網絡問政”,還處在情況反映和意見收集的過程,真正通過對話互動,推動發展或解決問題的還較少。作為時代新寵,“網絡問政”距離網民的理想狀態,還有一段距離。還需要突破體制,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中新社記者侯宇、張子揚、林國瑞、吳歆、周銳、張蔚然、鄭瑩瑩、劉賢、李志全、張朔、翁陽參與這此調查式采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