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今年1月,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納入中央文件,自此之后,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日漸浮出水面的群體,便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接受新華網、中國政府網采訪并回答網民提問時,明確表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
顯然,中央開始從發展戰略的層面對新生代農民工們給予關注,并積極醞釀力舉付諸行動。這對約占農民工總數60%的“80后”、“90后” 新生代農民工們來說,無疑是最值得期待的利好。但是,一號文件提出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何時才能到位?在目前充滿期望但現狀依舊的過渡時期,新生代農民工們又該何去何從?
“用工荒”凸顯新生代農民工權益訴求
今年以來,隨著一波高過一波的“用工荒”浪潮,新生代農民工找工作時更“挑肥揀瘦”的話題也不斷升溫。
一個共同的看法是,相比上一代農民工,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們文化程度更高,很多人都是高中畢業;物質要求也高,生活標準向城市居民看齊;不會吃苦,此前沒干過農活,大多由父母供養。但同時,由于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缺乏專業技能,難與企業崗位的要求對接,結果造成企業招工難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難并存的尷尬局面。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王元表示應該給予理解。“這是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和父輩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在王元委員看來,新生代農民工首先對自身發展有更高的期望,他們不會回到農村去了,也不會種地,希望在城市生根發芽。
全國政協委員李濱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用工荒”現象凸顯了新生代農民工對體面勞動的強烈訴求,“他們不愿意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廉價地出賣勞動力,而是希望有更穩定的就業、合理的收入、說得過去的工作環境,有尊嚴地生活。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去”“留”皆困惑
“‘用工荒’問題讓企業感受到新生代農民工‘用腳投票’的力量。”蘇立清委員認為,要使農民工安定下來,必須解決其歸屬感的問題,即讓他們“融入城市”。
全國政協委員郭濤介紹,他所在的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有七八十萬農民工,其中技術工人大多為25歲到30歲的“80后”。郭濤發現,他們與老一代農民工最大的區別在于缺少對土地的依賴,“老一代農民工每到春種秋收的時候,就會回到家鄉務農,離開城市以后也要‘落葉歸根’。但新生代農民工則不再回家種地。他們把更多時間放在城市的工作中,而且更喜歡在城市生活。”
但現實情況是,這些新生代農民工既不屬于農村,也不屬于城市,他們左右為難,“去”“留”皆困惑。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回答網民提問時指出的,“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的農民工還有一些特殊的困難”。第一,他們許多生在城市,在農村沒有土地,也就是說沒有生產資料;第二,他們長期在城市生活,對農業生產也不熟悉;第三,他們當中許多人沒有解決戶籍問題,因此,他們的戀愛、結婚,以致將來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妥善加以解決。
“以聚集了大量新生代農民工的服務性行業為例,很多小姑娘到了一定年齡要考慮組建家庭了,她們很希望留在城市但很難留下,回到老家去結婚,但最后還是夫妻雙雙回城打工,因為他們不會或者說不愿種地。”蘇立清委員表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個過程,因為面臨的現實問題太多,絕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
直面現實需要勇氣和責任
郭濤委員表示,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喜歡在城市生活,但他們自身還只能算是“半產業化工人”,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留有土地的色彩,“但無論如何,新生代農民工向城市流動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他們終將是中國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如何使新生代農民工盡快融入城市,真正擔起推進城市化的重任,為中國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大的勞動力支撐?
采訪中,許多委員都認同戶籍改革的根本性作用,但大家也表示,在戶籍改革難以一步到位的條件下,從政府到社會都應直面現實,采取各種實實在在的舉措,努力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解決住房、就業、社會保障、技能培訓、權益維護、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郭濤委員表示,要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首先要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與此同時,“票子、房子、孩子”的保障一個都不能少。他進一步解釋道,農民工進城務工,掙錢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連這都無法保障,又怎么能讓他們有安全感?
“造成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有疏離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合同短期化。”蘇立清委員認為,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都希望雇傭的農民工處于“黃金年齡”,因此無論招工還是簽訂勞動合同都有苛刻的年齡限制,這使農民工在職業上存在不安定感。“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我是一個農民工,干到40歲、50歲,企業就不要我了,誰還愿意干下去?不如趁著年輕多跑幾個地方,多賺些錢。”蘇立清委員說,企業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不能眼睛只盯著“人口紅利”。(王嬌萍 鄭莉 趙福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