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月27日電 題:襄樊市委書記:將襄樊建成既古又新的現代化城市
記者 艾啟平
“黛色參天,十里青山負郭;波光人戶,一江碧水穿城。維我襄樊,卓爾不群……”這是一首辭賦對湖北省襄樊市的描寫。而對于襄樊市未來藍圖的描繪,中共襄樊市委書記唐良智27日在武漢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襄樊的明天將建成為一座既古又新的現代化城市。
“一座城市要有追求”
當前,襄樊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在金融危機影響加深、外部經濟環境嚴峻的2009年,該市卻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目標:以2008年全市GDP邁上1000億元人民幣為基數,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兩年翻一番,工業總產值三年翻一番,地區生產總值四年翻一番。
這一目標曾讓不少人心存疑慮。“一座城市要有追求,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唐良智說。他認為,經濟發展有起伏很正常,關鍵是要把握其中的規律,并要堅定發展的信心。“2009年,我市實現了四年翻番的良好開局,在跨越式發展上邁出了新步伐。”
統計數據表明,襄樊市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高于湖北全省平均增幅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4.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2個百分點……按照唐良智的概括就是,7個主要經濟指標在湖北省位列第一。
唐良智認為,2009年取得這樣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博、努力奮斗的結果。他表示:“一年來的發展,為我們實現四年翻番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更加堅定了我們跨越式發展的信心。”
項目建設不能“打盹”
對于過去一年取得的可喜成績,唐良智認為:“我們圍繞激活存量、培植增量、做大總量,千方百計引進項目,扎扎實實推進項目,把加快發展落實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快速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量,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強力支撐。”
今年是襄樊市提出四年翻番的第二年,也是實現該目標最為關鍵的一年。抓好重大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供全方位服務和產業配套、生產環境,千方百計壯大經濟實力,已成為襄樊全市上下的共識。唐良智說:“人有時要打盹,但是項目建設一刻也不能放松。”
唐良智表示,將抓住有重大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實施“雙千雙百”工程(千億級高新區、百億級園區,千億級產業、百億級企業),全力以赴抓招商、招項目、抓投資,力爭在壯大優勢產業、培植新興產業、發展現代農業、提升城市功能、推進自主創新等方面上有較大突破。
目前,襄樊市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勢頭強勁,產業擴張態勢良好。全市在建項目1858個,較上年增長44.3%。
融入全省“兩圈一帶”發展戰略
近年來,湖北省確立了“兩圈一帶”(即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長江經濟帶)這一覆蓋全省、指導長遠的重要發展戰略。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宜昌、襄樊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在鄂西圈建設中發揮支撐帶動作用。
對此,唐良智認為,襄樊作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全省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應對全省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只有鉚足了勁往前沖,實現跨越式發展,才配得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為此,襄樊專門確立了“一中心、五基地”的戰略定位。
唐良智介紹說,“一中心”,就是把襄樊建設成為在中部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五基地”,就是把襄樊建設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旅游集散地、目的地。通過實施這個戰略,不斷增強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產業支撐力、科技創新力、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
“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最關鍵的是要增強整合資源、吸納聚集經濟要素的能力,特別是要加快現代金融發展,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善于利用國際國內資本來發展自己。如去年,我市回天膠業、臺基半導體2家企業成功在創業板上市,駱蓄等企業獲得國際資本參股投資等。”他說。
地方主官不能有絲毫懈怠
襄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2800多年建城史,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發展前景十分美好。唐良智說:“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上,確立了’旅游活市‘戰略,將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對接,重點推進古隆中、襄陽古城、魚梁洲、鹿門寺、峴山森林公園等五大景區建設。”
他表示相信,經過堅持不懈努力,襄樊必將成為一個產業發達、商貿興旺、交通便捷、社會和諧的現代化大城市,形成文化、旅游、工業、現代服務業布局合理、特色明顯、功能互補、相得益彰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形成歷史文化與山、水、城、洲相融合、相協調,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將成為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在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他還坦陳:“在襄樊這樣一個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作,深感責任重大。作為一個地方主官,應履行職責,全心全意,不能有絲毫懈怠。將盡個人最大能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能因為個人工作不好,而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