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孤殘兒童寄養在農村家庭
(北京)延慶和大興都設有農村家庭寄養中心,不少孤殘兒童寄養在農村家庭。在座談會上,政協委員武力提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的就業、住房問題逐漸顯現,建議政府適當對孤兒增加補貼,以政府為主導,設立福利工廠,解決孤兒們的就業問題。
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表示,目前本市已有相關政策,并拿出部分財政資金,在孤兒住房、就業等保障方面予以支持。記者從市民政部門獲悉,本市目前正在開展城市家庭寄養的試點工作。
>>現狀
政府出資將部分孤殘兒童寄養在有條件的農村家庭,讓孩子走出封閉的福利院,感受家庭溫暖,這種北京開創孤殘兒童農村家庭寄養模式始于1994年。目前,寄養在農村的孤殘兒童人數將近1000人。
市民政局相關人員介紹,當年推出農村家庭寄養政策,是因為當時北京兒童福利院的承載能力不夠,受當時城市居民住房、生活水平及財政能力等限制。經過調研后,民政部門決定在遠郊區的大興、延慶設立農村家庭寄養中心,由寄養中心從家庭成員、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對農村家庭進行篩選,將孤殘兒童寄養在符合條件的農村家庭,政府每月給予一定的生活費,孩子們每月的生活費由最初的1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600多元。
這種農村家庭寄養孤兒方式曾取得極大成功。2000年,民政部將該寄養模式稱為“北京模式”,在全國推廣。盡管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家庭寄養模式的種種弊端也逐漸顯露。市民政局相關人員認為,其最大的問題就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家庭寄養不能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教育等成長的條件。
>>措施
寄養家庭有望獲勞務費
據透露,民政部門將新建兒童福利機構,將這些在農村家庭寄養的孩子逐步分批接回福利機構,對于智力正常的孤兒,爭取給他們找到收養家庭,對于重殘孩子,將對其進行及時的康復治療。
民政部門相關人員透露,北京正在開展有關城市家庭寄養的相關調研及試點工作。據介紹,城市寄養家庭的選拔,將涉及文化程度、經濟收入、住房條件、是否有違規違紀行為、是否有愛心等一整套評估,對于獲得寄養資格的家庭,政府除了會提供孩子生活費外,還會為寄養家庭提供勞務費。
盡管如此,相關人員表示,收養仍是對孤兒最好、帶來傷害最少的唯一方式。據介紹,今年市民政局還將出臺對福利機構寄養在外的孤兒制訂收養管理辦法,鼓勵寄養改為收養。
>>探訪
寄養孤兒的農村生活
記者曾走訪多個農村寄養家庭,農村家庭在生活、居住條件上,確實很難與城里相比,康復條件、學習環境等也比不上福利院。盡管今后農村家庭寄養的形式可能將逐漸轉變或消失,但是家庭寄養給孩子們帶來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帶來的某些變化將是不可否認的。在寄養的孤殘兒童中,小杰、小軍的寄養家庭讓記者印象尤為深刻。
昨天,60多歲的王玉民老人和小杰、小軍正在準備村里的文藝會演,祖孫三人彈琴的彈琴,拉二胡的拉二胡,唱歌的唱歌,忙得不亦樂乎。在一幅祥和歡樂的祖孫同樂圖中,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小杰是盲人,小軍的手腳都有殘疾。
19歲的小軍在王家已生活了10年。“還記得剛來爺爺家時,我不會走路,只能在地上爬,爺爺給我打了一副拐杖。”此后幾年,小軍在王玉民和老伴的幫助下,漸漸從雙拐變成單拐,最后完全甩掉拐杖。而王玉民年輕時是村里的文藝骨干,吹拉彈唱樣樣都行,小軍和小杰在他的教導下,學會了唱歌、彈電子琴、拉京胡、板胡等。
小軍說,自己和小杰現在是區殘聯文藝團的成員,還經常去市殘聯演出。自己已經習慣了跟爺爺在一起生活,“我覺得這里就是我的家。”王玉民也早把兩個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孫子,“我的老年生活有了兩個孩子,多了很多樂趣。”
王玉民有時覺得和兩個孩子離別會很快,有時卻又覺得他和孩子們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他告訴記者,小杰和小軍以后要是有好的發展,能發揮他們的文藝特長,他支持兩個孩子走,如果孩子安置得不好,他寧愿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記者陳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